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烧烫伤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外伤之一,尤其是婴幼儿群体,因其缺乏自我保护意识而成为意外伤害的高危群体。轻者伤及患者皮肤,严重者危及患者生命。现代可通过美容修复手术对部分患者进行康复治疗,但整个过程中患者必须承担高额的经济支出和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且效果不理想。基于此,急需发掘能够减少皮肤疤痕形成、加快伤口愈合、减轻烧烫伤患者痛苦的药物。本课题烫伤膏出自民间保密处方,具清热解毒、抗感染的功效,能够减少疤痕组织形成、促进皮肤新组织的生成,且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但其相关药效及作用机制未见报道,因而,本研究项目拟将对其进行系统研究。目的:依据烫伤膏的功能主治,通过对烫伤膏的安全性、抗炎镇痛效果、抑菌作用及其促伤口愈合减少疤痕形成的作用机制进行深入研究,来保证烫伤膏大范围临床安全、有效、合理的使用,同时为扩大用药范围及其深入开发奠定坚实的基础。方法:(1)安全性试验。一、大鼠背部皮肤刺激性考察:通过直接涂药后观察其表面皮肤红、肿变化,记录其相应行为活动、精神状态和饮食等变化,判定烫伤膏对皮肤的刺激作用。二、肝肾功能生化指标检测:通过检测给药28天前后,大鼠肝肾功能指标的变化,预测其长时间用药对人体的危害性。(2)抗菌实验。通过纸片法,筛选创伤引起感染的常见细菌种类,来观察烫伤膏的抗菌效果。(3)药效学实验。一、抗炎实验:通过二甲苯刺激后耳部的肿胀、足底注射角叉菜胶后足趾肿胀程度来观察烫伤膏对炎症的治疗效果;二、镇痛实验:通过热板痛实验测定给药前后痛阈值的变化来评价烫伤膏的镇痛作用:三、刀伤实验:通过建立小鼠的刀伤模型,观察烫伤膏对伤口恢复的促进作用以及疤痕减少的效果;四、烫伤实验:通过建立大鼠的烫伤模型,记录伤口愈合所需时间,整体观察其抗炎、抗感染、促修复的效果。(4)烫伤膏促进伤口修复与减少疤痕产生的作用机制。一、通过HE组织染色法,观察皮肤的真皮层、表皮层及附属器的修复情况;二、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烫伤组织中CollagenⅠ的表达情况,观察新皮肤组织产生的情况;三、通过ELISA试剂盒测定血清中TNF-α和VEGF含量,从而评价烫伤膏对炎症因子与促生长因子的影响状况;四、通过Westernblot法测定皮肤中PI3K/AKT/mTOR的蛋白表达,从而研究烫伤膏对促皮肤新生生长因子的调控作用。结果:(1)安全性实验。烫伤膏作用大鼠背部皮肤后,未出现红肿等情况,对其行为活动、精神状态、饮食等均未产生影响;肝肾功能指标检测前后对比,未发现异常。(2)抗菌实验:接种大肠杆菌与铜绿假单胞菌的培养皿中无抑菌圈形成,接种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培养皿中,浸润复方烫伤膏的纸片可产生大小为(6.22±0.13)mm的抑菌圈。(3)药效学实验。一、足趾肿实验:与空白组比较,角叉菜胶注射后第3到5小时,给药组足趾肿胀体积明显减小,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二、耳廓肿实验:经二甲苯致炎后,与空白组的增加值(0.0030±0.0021g)相比,给药组(0.0023±0.0012g呈显著性减少的趋势(P<0.01);三、热板实验:与空白组痛阈提高值(8.8±3.8)S相比,给药组痛阈提高值(24.0±11.6S)显著性增加(P<0.05);四、小鼠刀伤实验:治疗后第5天,给药组即有动物出现伤口愈合的倾向,第10天,给药组已经全部出现伤口减小,刀口愈合的情况,第16天,给药组出现疤痕消失,毛发完全覆盖,伤口痊愈的情况;五、大鼠烫伤实验:第14天,与空白组面积(0.5757±0.0916)g相比,给药组创口面积(0.7864±0.0996)g,已经出现显著性减小的趋势(P<0.01),且给药组已无感染情况。(4)烫伤膏促伤口愈合与减小疤痕产生的作用机制。一、HE组织染色结果:与空白组相比,给药组真皮层分化为表皮层所需时间更短;二、免疫组化结果表明:给药组中组织间隙CollagenⅠ合成更快;三、在Elisa试剂盒结果表明:与空白组中炎症因子TNF-α含量(222.14±3.74)pg/mL相比,给药组中含量(52.77±6.53)pg/mL显著性降低(P<0.01);第14天,与空白组中促生长因子VEGF含量(108.19±2.69)pg/mL相比,给药组中含量(116.08±1.07)pg/mL显著性增加(P<0.01),且较阳性组含量(111.59±0.26)pg/mL呈显著性增加(P<0.05);四、在Westernblot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给药组中皮肤内PI3K、AKT、mTOR蛋白的含量显著性增加(P<0.05)。结论:烫伤膏对外界引起的深Ⅱ度烫伤具有一定的抗炎、镇痛、抑菌、促伤口愈合及疤痕修复的作用,主要通过减少炎症因子TNF-α释放,调节体内PI3K/AKT/mTOR信号通路,促进CollagenⅠ与VEGF的合成,加快真皮层分化为表皮层,从而促进受损组织修复,来完成皮肤的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