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色彩是风景林景观的重要组成要素,也是提高风景林视觉审美质量的重要抓手,科学分析风景林色彩景观特征与公众视觉审美响应机制,构建系统普适的色彩景观评价体系,并提出针对性的优化策略,对提高风景林视觉审美质量及其多重功能发挥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以轿子山风景林为研究对象,通过色彩解译技术对风景林秋季色彩景观照片进行量化,利用Matlab中森林色彩量化程序提取色彩组成要素指数,利用Arc GIS和Fragstats软件勾取和计算色彩构成斑块指数,并分析各指数在秋季的变化特征;同时,运用网络问卷和幻灯片问卷进行美景度调查,利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样本的Kendall协同系数W检验等方法考察两种评判方式的结果是否一致。基于以上色彩指数和美景度评价结果,分析风景林秋季色彩特征与公众审美响应关系,具体来说,通过偏相关分析提取与公众审美响应显著相关的色彩指数,并利用因子分析构建风景林色彩综合指数,通过回归分析探讨各色彩指数对美景度的影响力;选取审美优势景观和提升景观分别进行系统聚类,细分色彩景观类型,分析各自的色彩共性特征。进而,筛选出审美优势和劣势的风景林景观,分析各景观中视域层典型树种组成的色彩变化特征;并根据色彩特征与美景度的关系,分析典型树种个体及其生境共现性组合的美景度影响力;总结典型树种的地域分布广度与演替阶段,为其普适应用提供基础。最后,从视域层典型树种配置与替补优化层面,以色彩指数调控、秋季色彩搭配、延长秋季审美优势持续期等维度,提出轿子山风景林色彩景观审美优化策略。研究得出的主要结果如下:(1)网络问卷和幻灯片放映纸质问卷,两种评判方式的结果总体分布和变化趋势非常相似,都服从正态分布,平均水平一致,且两种评判方式下人们的评判标准一致性很高;幻灯片问卷结果的分值离散度更高,评价区分度更大、更敏感,人们在进行幻灯片问卷的评判能力和内部一致性高于网络问卷,但这并不影响评价结果总体水平一致性,故将两种评判形式获得的结果进行数据合并计算的具有合理性、有效性。(2)通过色彩解译,共提取出5种色彩组成要素指数和23种色彩构成斑块指数,轿子山秋季风景林总体色彩以绿色系H5、H6占比最多、其次为黄色系H3、H4,再次为蓝绿色系H7、H8、H9,H10,红黄色系H1、H2、H3、H4呈上升趋势,绿色系H5先上升后下降,绿色系H6、H7、H8占比呈下降趋势,蓝绿色系H9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蓝紫色系H10、H11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其他色相呈色不明显;以中低饱和度为主,呈下降趋势;以中低明度为主,各明度比例变化不明显;色彩数量先下降后上升,最大色相指数逐渐降低,二者变化均不显著;色彩斑块面积变异系数(ACOV)先上升后下降,在变色中期达到峰值,其他色彩构成斑块指数变化均不明显。(3)轿子山秋季风景林整体色彩景观审美差异较大,总体均值处于中等略低水平,随着变色期的推进,总体美景度呈先升高后下降趋势,变色中前期总体美景度最高。审美优势景观的色彩共性:色彩斑块较为丰富多样,空间结构较为复杂,优势斑块明显度中等偏低并且连接性较好,较小斑块错落分布,景观多样均衡;最大色相指相对较高,色彩较为丰富,饱和度较高,黑色和高明度色彩呈一定明暗对比,绿色系色彩较多,或较高饱和度的黄色系略高于绿色系;此外也存在个别景观优势斑块主导性较强,但有与之色彩对比较强的小斑块错落分布其间。审美提升景观的色彩共性:优势斑块主导性强,整体景观单一聚集,或者结构过于复杂、色彩斑块过于破碎零散、无优势斑块;最大色相指数相对较低、色彩丰富度较低,低饱和度色彩占主导,黑色、高明度色彩占比都很低,不形成明显对比,灰色、枯黄色系较多。(4)轿子山风景林视域层典型树种共有96种,树种斑块类型远大于色彩斑块类型。按照生活型分类,有针叶林8种、阔叶林86种、竹类1种、草本1种。审美优势期持续时间最长的有华山松等33种,而铁橡栎等12种的审美响应持续较低。以树种呈色分类,主要有常绿、落叶绿色变、落叶红黄色变3类,其中落叶红黄树种红黄色变时公众审美响应较高,共有48种。按照树种的空间生境共现性,可分为6个分布区植物组合,其中,植物组合Ⅱ的优等美景度持续时间最长,其次为Ⅲ、Ⅴ,Ⅳ、Ⅰ植物组合,Ⅵ美景度一直偏低。典型树种的地域分布广度,从热带亚洲至热带大洋洲分布至轿子山特有种共15种分布类型;以演替阶段分类,原生植被或地带性植被有8种,次生植被有5种。(5)按照树种色彩变化类型细分,共有绿色→黄色→枯黄、灰色等10种类型;大多树种以中饱和度中明度呈色,随着变色期推进部分树种饱和度逐渐降低,部分树种呈黄色变时达到高饱和度高明度,少量低饱和度树种美景度较低。从秋季常绿、落叶色彩共变、色彩对比三种色彩搭配关系进行典型树种替补优化。针对红黄色变→落叶树种的审美优势持续期较短的问题,可以变色物候期有差异的红黄色变树种、以及与常绿均衡配置,来延长审美优势持续期。针对铁橡栎-清香木、杜鹃灌丛、急尖长苞冷杉-杜鹃林植物类型,应首先以保护植被生态稳定性、促进植物良性循环和顺向演变,减少土石裸露为目标,其次根据前述树种色彩类型进行相应替补,以提高美景度、延长审美优势持续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