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一直以来三农问题都是关系国计民生和社会利益和谐的重大问题,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为人类提供了赖以生存的衣食之源,也直接影响到其他产业的健康发展。由于农业生产具有特殊的复杂性,是一个自然再生产和社会再生产的交织过程,农业风险相对于一般风险而言发生频率更高,损失程度更大,农业保险就成为农业风险管理的重要工具,也是各国政府支持农业发展的重要补贴对象。从建国后我国对农业保险进行试办开始,农业保险在我国的发展可谓是坎坷不断,时兴时衰,经历了兴办、停办、恢复又停顿,再恢复的波动历程。伴随着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新一轮政策性农业保险试验正式启动,此后连续七年中央一号文件都着力强调了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的发展,地方政府也响应中央号召,积极组织推动本地区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试点工作。时至今日,政策性农业保险虽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却依然没有走出经营困境,还在挫折中不断探索。与此同时,对农业保险的学术研究也不断向前推进,特别是近几年对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模式的探讨更加丰富,各界学者基于不同的研究视角在不同层面都提出了很多政策建议,但这些研究不免陷入就问题来解决问题的思路,严重脱离规范的理论基础的支撑。寻根探源,本文认为政治经济学的利益分析方法能够帮助我们从本质上把握农业保险发展的机理和规律,政治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当中各个利益主体的利益及其之间利益关系的科学,农业保险的一切问题归根结底都是利益问题。因此,本文尝试在政治经济学视角下,深入剖析农业保险利益属性和利益关系,以期能够弥补现有农业保险理论研究匮乏的不足。本文的研究共分为八个部分,主要论点如下:1.界定了农业保险的利益属性,提出农业保险利益是期待利益、补偿利益、射幸利益、弱可保利益、溢出利益和多元利益。2.运用经济学的历史方法,沿着建国后农业保险制度变迁的四段轨迹分别进行梳理,详细分析了每个时期各利益主体之间利益关系的特点,即1950年到1958年的国家利益高度统合;1982年到1992年的利益分化初步显现;1993年到2003年的利益分化迅速升级;2004年至今的利益主体多元化,协调利益关系的探索。3.分析了农业保险中农民、保险机构与政府之间的利益关系,借助利益曲线得出无政府参与下保险机构与农民利益分立的结论,进一步论述了引入政府主体后供需利益主体的利益共容。4.分别分析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不同时期的利益关系对农业保险发展的影响以及农业保险行业内部的利益关系,后者又包涵了保险机构内部的利益关系、保险机构之间的利益关系、原保险机构与再保险机构之间的利益关系。5.对于如何协调现阶段农业保险的利益关系,首先提出了政府对保险机构和农民扶持的对策建议,促使利益曲线右移,二者在更高的利益水平上实现均衡,包括积极推进农业保险的专业法律法规出台、尽快确定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组织管理机构、优化财政补贴机制、健全对保险机构的扶持政策、构建农业再保险动态体系;其次提出了保险机构和农民自身利益增进的对策建议,通过改变利益曲线的斜率,供需主体的均衡利益得到进一步提高,主要包括开发区域性特色农业保险、创新农业保险产品、充分发挥农民合作组织在农业保险市场的载体作用、加快农业保险人才队伍建设、加强政府对农业保险的宣传引导以及提升保险机构的服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