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北羌塘盆地半岛湖地区构造变形特征及油气地质意义

来源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oly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羌塘盆地是青藏高原最重要的含油气盆地,是青藏高原地质研究的热点地区。盆地形成之后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的叠加改造,中生代末期羌塘与拉萨地块的碰撞以及新生代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均对盆地的构造格局、油气形成和保存均产生了巨大影响,因此构造运动与油气成藏与保存问题成为盆地油气评价的关键。本论文针对上述问题,对北羌塘半岛湖地区进行了野外构造调查,并结合二维地震反射的结果,对半岛湖地区进行了构造单元和构造层的划分,查明研究区域变形特征,进而探讨构造变形与油气之间的关系。根据地表构造特征及不同时代地层出露情况和展布规律,将研究区域划分为映天湖褶皱带、五节梁--强仁温杂卡断褶带、饮龙错—东湖断褶带三个构造单元,构造应力分析表明显示褶皱、断层最大主应力轴的方向均为NNW、SN向,表明研究区在变形过程中主要受到南北向挤压,这与青藏高原整体应力场吻合。中生代末期的羌塘-拉萨地块的碰撞造成盆地强烈变形,侏罗纪构造层褶皱形成的大型圈闭构造在此构造事件中基本定型,与第一次油气生成基本同期;且研究区内侏罗纪背斜规模大,形态以直立水平,较向斜而言两翼陡立,有利于油气的保存,为后期二次生油和成藏提供了有利圈闭构造。新生代初期,印度-欧亚板块碰撞产生了多期变形,但变形相对较弱,且在中新世之后盆地以总体隆升为主,因此构造运动对研究区改造强度较低;二次生成油时间较晚,构造变形对圈闭影响有限。综合分析,半岛湖地区是北羌塘油气保油气形成、保存的有利区。
其他文献
氯苯类化合物对人体和生态环境均具有很大的危害。对氯苯的去除方式主要有降解法和吸附法,处理的效果很大程度取决于材料的性能。三维有序大孔材料(3DOM)是一种具有反蛋白石
民国7年(1918),江苏省长公署通令所属各县重修县志,泰兴县知事王元章延邑人沈文翰、金(?)(均曾任清翰林院编修,沈氏于民国10年卒)主其事。民国13年成初稿,19年定稿,22年刊印
期刊
循环DNA是游离于人体细胞外的DNA ,经研究与多种疾病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对近年来游离循环DNA在卵巢癌中研究进展做了简单的回顾。
龙格-库塔法是一类经典的数值方法,被广泛的应用在求解各种微分方程中.本文将龙格-库塔法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复合,得到了两种精度更高的复合型的数值方法,并通过一些数值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