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羌塘盆地是青藏高原最重要的含油气盆地,是青藏高原地质研究的热点地区。盆地形成之后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的叠加改造,中生代末期羌塘与拉萨地块的碰撞以及新生代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均对盆地的构造格局、油气形成和保存均产生了巨大影响,因此构造运动与油气成藏与保存问题成为盆地油气评价的关键。本论文针对上述问题,对北羌塘半岛湖地区进行了野外构造调查,并结合二维地震反射的结果,对半岛湖地区进行了构造单元和构造层的划分,查明研究区域变形特征,进而探讨构造变形与油气之间的关系。根据地表构造特征及不同时代地层出露情况和展布规律,将研究区域划分为映天湖褶皱带、五节梁--强仁温杂卡断褶带、饮龙错—东湖断褶带三个构造单元,构造应力分析表明显示褶皱、断层最大主应力轴的方向均为NNW、SN向,表明研究区在变形过程中主要受到南北向挤压,这与青藏高原整体应力场吻合。中生代末期的羌塘-拉萨地块的碰撞造成盆地强烈变形,侏罗纪构造层褶皱形成的大型圈闭构造在此构造事件中基本定型,与第一次油气生成基本同期;且研究区内侏罗纪背斜规模大,形态以直立水平,较向斜而言两翼陡立,有利于油气的保存,为后期二次生油和成藏提供了有利圈闭构造。新生代初期,印度-欧亚板块碰撞产生了多期变形,但变形相对较弱,且在中新世之后盆地以总体隆升为主,因此构造运动对研究区改造强度较低;二次生成油时间较晚,构造变形对圈闭影响有限。综合分析,半岛湖地区是北羌塘油气保油气形成、保存的有利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