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学理论批评审美感悟价值取向是一种从文学的作品自身看取其价值存在,强调文学的审美特质而形成的价值取向。它在20世纪的中国大致经历了世纪初的萌生,五四时期的建设,1930-1940年代的深入拓宽,新时期的发展等四个历史阶段,经历了从“可爱玩而不可利用”的美之性质的理论发微,到与生命律动同构的“诗心”与“艺境”的审美意蕴之探,再从美的性质到“美感经验”的跳转,到文体形式之美与人性美的统一的追求,直至探究“审美价值结构”与“审美情感模式”(二者均寻求文本内部由话语、情感、结构、审美经验统一一体的审美价值)等理论历程。本文较为深入地探讨了这些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模式及其内在联系,并将之纳入感性形式、审美意蕴、批评模式三个层面统一一体的框架中予以阐发。感性形式,审美意蕴,批评模式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构成其知识话语结构。各主要理论模式在这个知识话语结构中显示出一定的共同趋向性。在中国走进现代化、世界一体化进程的初级阶段的特殊历史阶段上,中国经过漫长历史时期独立发展起来的特有的古典文论与始介绍而来的形形色色的西方文论在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激烈碰撞,两者作为理论资源在20世纪的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建构中留下了深深印记。以审美无功利性论、审美形式论、个性论、以及以二元思维模式为主的分析性思维方式作为代表的西方文论,与以经世致用观、传神论、以及天人合一的大一统哲学思维方式作为代表的中国古典文论从冲突走向化合。考察中西文论融合的发生情况,可为我们探讨如何建构有中国特色的审美感悟价值取向论积累一定的经验和教训。中国20世纪文学理论批评审美感悟价值取向及其知识话语体系建构对文学审美之维的探求,深化了中国20世纪文学理论批评对文学本体的思考,但其中也存在对批评实践缺乏深入的理论探究、以及以美学研究代替文学审美特性的把握、理论建构的西化倾向等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