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隐喻研究的历史长达两千多年,经历了从传统观到现代认知观的发展。传统观把隐喻看作是一种修辞格,是偏离或违反语言常规表达法的一种手段。1980年Lakoff and 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中提出概念隐喻理论,标志着隐喻研究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概念隐喻将隐喻看作是人们思维、行为和表达思想的认知方式。隐喻不仅仅是语言问题,还应该是概念问题,一个概念域(即目标域)通过另一个域(即来源域)获得了理解。自此,隐喻研究进入新的认知时代。关于政治语言的研究也已有很长的历史,但主要是从修辞学和语用学角度。在近几十年,认知学的兴起使得越来越多的学者从隐喻的角度来分析政治语篇。然而从概念隐喻的角度对美国政治语篇的分析研究却很少见。 本文基于Lakoff的概念隐喻理论,采用理论与实例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对政治语篇中的概念隐喻进行分析。研究语料为奥巴马2010年至2012年国情咨文,共三篇,21116个单词。从认知上对政治语篇中的概念隐喻进行研究以揭示出其运行机制和作用。本文主要回答以下三个问题:1)奥巴马国情咨文中有哪些典型的概念隐喻?2)这些隐喻是如何实现由来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过程的?3)这些概念隐喻在政治语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本文从概念隐喻下的三种类型:结构隐喻、空间隐喻和实体隐喻对文中的大量隐喻现象进行了分类。通过三个类型下的典型个案实例对概念隐喻的映射过程进行了具体分析,以图例的方式解释说明了来源域的概念是如何映射到目标域,从而实现隐喻。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奥巴马国情咨文中结构隐喻出现的频率相对较高,包含五类常用结构隐喻模式,即:旅程隐喻、航海隐喻、竞争隐喻、建筑隐喻和战争隐喻。2)概念隐喻在政治演讲中表现出了劝说、激励和简化功能。通过大量运用隐喻来表达政治家的政治思想和立场,将人们熟悉的概念映射到抽象的政治概念上,从而更易说服、感染和激励民众。3)隐喻根植于我们生活的经验,文化对隐喻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力。 本文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简要介绍了本项研究的目的、意义、以及本文的结构。第二章回顾了隐喻理论研究的发展和前人对政治语篇中隐喻研究的贡献。本项研究正是基于前人研究成果之上,并从中得到启示。第三章详述了概念隐喻的本质,机制,分类以及特点,随后说明了本文资料搜集以及通过采用Steen的“五步法”确认语料中的概念隐喻的过程。第四章是文章的资料分析和讨论部分。作者构建了一个理论框架-隐喻映射的实现过程,即人类是如何通过隐喻认识抽象概念。随后结合理论框架和个例分析政治语篇中来源域的概念是如何映射到目标域上,从而实现隐喻。第五章是本文的总结,揭示了概念隐喻能帮助人们更好的理解政治语篇以及政治家可以通过概念隐喻贴近大众,激发大众情感从而赢得民心。同时阐述了本文研究的局限性,指出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本项研究有助于对美国政治和文化的深层透视,对于政治语篇的理解和翻译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在英语教学方面,通过加深学生对美国文化的深入了解,有助于学生更全面地掌握和理解语言;在语言研究方面,提高人们对政治语篇中隐喻的意识形态的敏感性以及透过语言本身进一步加深对政治语篇的认知,同时也有助于促进中美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