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近年来,非结核分枝杆菌(NTM)病的发生率在全球呈增加趋势,越来越受到临床医生和微生物学家的关注。其中,血行播散型NTM病罕见,但病情重,死亡率高,及时诊断和治疗对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既往国内外研究多为对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患者血行播散型NTM病的报告,缺乏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抗体阴性者血行播散型NTM病的研究。本研究旨在提高对HIV抗体阴性者血行播散型NTM病的认识,分析其临床、实验室检查特点及疾病预后。方法:回顾性纳入2012.1.1-2018.10.31在北京协和医院确诊的HIV抗体阴性血行播散型NTM病病例,收集其临床病例资料,实验室检查数据、治疗方案及其预后,并对现有冻存菌株进行菌种鉴定及常见耐药基因检测。采用SPSS22.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3例HIV抗体阴性血行播散型NTM病患者中,21例存在基础疾病,以风湿性疾病(7例)最常见。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23例),体重下降(14例),咳嗽(12例),浅表淋巴结肿大(9例),咳痰(8例),盗汗(5例)。最常见病原体为鸟分枝杆菌复合体(10例)。实验室检查提示多存在贫血[血红蛋白80(63-105)g/L)]、低白蛋白血症[白蛋白29(27-32)g/L];血沉[95(56-115)mm/h]和超敏C反应蛋白[103(52-161)mg/L]升高及淋巴细胞计数降低[0.69(0.29-2.10)X 109/L]。淋巴细胞亚群分析提示CD4+T细胞[213(113-775)/ul]、CD8+T细胞[267(99-457)/ul]、B 淋巴细胞[39(4-165)/ul]、NK 细胞[88(32-279)/ul]降低和CD8+T细胞的HLA-DR、CD38表达比例[[HLA-DR+CD8+%60(40-68)%和CD38+CD8+%81(65-90)%]升高。死亡患者血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超敏C反应蛋白,出现症状到确诊间隔时间均低于存活患者(P值分别为0.033,0.011,0.023和0.033)。死亡患者淋巴细胞、CD8+T细胞、B细胞和NK细胞计数低于存活患者(p值分别为0.045,0.045.0.032和0.010)。14例临床分离NTM菌株的大环内酯类药物耐药相关23S rRNA基因2058和2059位点,阿米卡星耐药相关16S rRNA基因1408和1409位点,利奈唑胺耐药相关rp1C基因460位点和23S rRNA基因2270、2746、2810、2848位点,均未检测到突变。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相关gyrA/gyrB基因的耐药决定区90、94、492密码子和利福霉素耐药相关rpoB基因513,516,526,531密码子的核苷酸序列与标准菌株相比虽有改变,但其对应的氨基酸序列相同。结论:HIV抗体阴性血行播散型NTM病患者多有基础病,主要表现为发热、贫血、低白蛋白血症、炎症指标升高,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B细胞、NK细胞计数下降和CD8+T细胞激活亚群比例升高;其主要病原体为鸟分枝杆菌复合体;临床分离出的NTM菌株未发现对现有大环内酯类药物、阿米卡星、利奈唑胺耐药相关的基因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