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县域经济是从我国特殊行政区划的角度提出的区域经济学概念,县域经济与小城发展、三农建设密切联系在一起,在市场化的转型时期,县域经济的发展状况既构成我国经济社会整体发展的约束,也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巨大的潜力。 由于历史的、体制的、区位的等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的经济在区域上呈现出很大的不平衡性,这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城乡二元化矛盾、东中西地区之间的矛盾。由于不同的县域在发展上呈现的差距,我们根据其经济总量、人均收入和支出、发展潜力、社会保障水平等指标将县域划分为发达县域、欠发达县域以及贫困县域。我们认为,从发展潜力上讲,贫困具有一定的绝对性,欠发达县域是相对的,它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但由于体制或是经济发展策略方面的因素制约了其发展潜力。我们认为,如果找到了适合欠发达县域经济的发展模式,辅之以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就能极大的释放欠发达县域的经济发展潜力。我们认为,欠发达县域和发达县域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差异,若要缩小发展差距,就要提高欠发达县域的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也就是要走跨越式发展的之路,而这又要求欠发达县域能够发挥自身特殊优势,在特色上下功夫,在产业机构调整上下功夫,在新工艺技术、新的生产组织形式上寻求突破口,实现赶超的理想。 对于县域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来说,国外有很多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可资借鉴;由于中央政策引导以及县域经济发展所展现的潜力,国内对此研究也有很多的成果,本文将借助于现有的理论成果,并进一步探讨“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模式”这一课题,希望能抛砖引玉,在县域经济发展的机制、动力、目标定位、发展策略等方面有更多的理论呈现。 笔者工作生活在经济欠发达的鲁西北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的制约,鲁西北地区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还不够理想,与发达地域的人民生活质量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鲁西北的人民对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有迫切性的期待。本文将以此作为案例进行研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同时也为有着共同特征的县域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