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企业对发达国家企业的技术寻求型并购发展迅猛。这些企业往往通过基于国内的发展完成了早期的技术能力积累过程,开始接近技术的前沿,不再甘当模仿者,而是将跨国并购作为能力跃升的杠杆,通过进一步的追赶挑战领先者的地位。由于这种技术追赶的新阶段已突破原有的模式和框架,对理论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战。已有的技术追赶的研究重点关注后发企业渐进式的技术能力积累过程,而对后发企业技术能力积累到一定阶段后的跨越式追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另一方面创造性资产跨国并购理论虽然能对这些现象给予富有洞察力的解释,但由于其静态属性的限制,也难以系统解释新兴市场国家企业通过跨国并购实现技术追赶的过程。针对这一研究缺口,本文试图从动态能力视角逻辑一致地解释新兴市场国家企业技术能力的形成和追赶过程提出并拟解答如下三个研究问题:(1)后发的中国企业通过技术寻求型跨国并购实现技术追赶的技术演进过程和机制是怎样的?(2)后发的中国企业在技术寻求型并购后如何成功地实现技术迁移?(3)后发的中国企业在技术寻求型跨国并购中是如何成功地实现技术创新?为此,本文采用了采用归纳和演绎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的实证研究相结合的办法,通过三个子研究逐步对上述问题进行了系统而透彻的研究。子研究一:本文从动态能力视角整合后发企业创造性资产寻求型跨国并购理论和技术追赶理论的主要观点,对后发的中国企业通过跨国并购实现技术追赶的过程进行了系统地分析和阐述。研究中选取七个典型案例,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法中规范的译码程序对案例进行剖析,发掘出“并购企业初始技术能力”、“关键技术缺口”、“有价值的创造性资产”、“技术融合”和“技术追赶”五个范畴以及范畴之间的逻辑关系,并由此构建了以跨国并购为杠杆的后发企业技术追赶模型,从而完整地诠释后发企业通过跨国并购实现技术追赶的技术演进过程和机制,也为后续两个研究提供了源自实践的构想。子研究二:在案例分析得到的通过技术寻求型跨国并购实现技术追赶的技术演进过程和机制以及进一步理论推导的基础上,构建基于发送者-接收者模型的中国企业技术寻求型跨国并购技术迁移作用机制模型。在此基础上,基于规范的量表构建方法设计了相关变量的测度量表并收集了143份有效问卷,通过对问卷回收的数据探索性因子分析、信度分析检验了量表的效度和信度,保障了研究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最后运用回归分析的方法对这一模型进行检验,从而深入剖析了跨国并购后影响技术迁移的效果的各种因素作用关系的显著程度以及作用路径,同时也进一步验证案例分析得出的技术追赶机制。子研究三:在探索性案例分析和技术迁移实证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地文献展开和理论分析,对跨国并购后企业技术提升阶段的技术创新过程进行研究,构建了中国企业技术寻求型跨国并购中技术创新作用机制模型,同样回收了143份有效问卷,通过回归分析的方法对模型进行检验和修正,从而揭示了动态能力和吸收能力对于中国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关系,且结合子研究二的结论充分揭示了技术迁移效果作用于技术创新绩效的机制。通过上述研究的开展,本文得出了如下的主要观点及结论:(1)当后发企业接近创新的前沿时,缺乏核心技术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关键,而并购发达国家企业的创造性资产,特别是研发力量,是获取核心技术的有效途径;强烈的追赶意愿驱动了这种冒险的海外并购战略的实施,而拥有互补的产业技术和广阔的市场空间则为成功实施这一战略奠定了基础。(2)期望通过跨国并购实现技术追赶的后发企业通常将企业现有的技术能力与国际技术发展前沿之间的差距视作关键技术缺口,并将是否拥有弥补这一缺口的有价值的创造性资产作为选择目标企业的依据。(3)后发企业海外并购的技术融合过程包括技术迁移和技术提升两个阶段,技术迁移阶段应注重制定发展规划、保护被并购企业研发能力和整合双方资源;技术提升阶段则应注重让本土员工成为研发主力、移植或嫁接技术、升级技术和研发新一代技术。(4)作为能力更新的有效方式,后发企业的海外并购不仅使企业的技术能力提升至复杂技术研发、产品设计和创造产品概念阶段,而且可以使企业摆脱受制于人的不利局面,掌握技术发展的主动权,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国际竞争力。(5)并购方技术吸收能力对于技术创新的作用显著,开始于并购对象的选择并贯穿于跨国并购的全过程,且技术迁移效果会中介这一作用;技术互补性对于产品创新的作用显著,并受到技术转化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的调节作用。上述研究结论深化对于后发的中国企业技术追赶机制的理解,使本文的研究具备了较强的理论贡献:(1)本文提出用动态能力视角整合后发企业创造性资产寻求型跨国并购理论和技术追赶理论的主要观点,从能力更新的角度对中国企业技术寻求型海外并购行为进行逻辑一致的解释。这是对动态能力理论应用的一种扩展,将其作为一个桥梁,有效地沟通了这两种理论之间的联系;(2)本文采用严谨的案例研究方法,并借鉴动态能力构建的相关文献,推演出后发企业以跨国并购为杠杆的技术追赶模型,对中国企业技术寻求型跨国并购中技术演进的过程和机制进行深入分析和系统归纳,这不仅弥补了后发企业技术追赶理论研究的不足,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动态能力理论研究的视野;(3)本文通过将基于并购的动态能力融合到基于动态能力对技术吸收能力的四维度之中,发现基于动态能力的技术吸收能力对技术创新的作用贯穿于跨国并购的全过程,使技术创新的研究关注点延伸至跨国并购战略实施之前,进一步丰富了现有关于动态能力、跨国并购和技术创新的研究。本文也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首先,对于那些已经具有一定的技术积累,但缺乏核心技术的中国企业而言,决策者应有国际化视野,敢于采取跨国并购等激进方式,获取发达国家企业的技术和研发能力,推动国际化阶段的技术追赶;其次,在选择目标企业时,不拘泥于当时的财务状况,而应在充分考察其出售动机的前提下,以能否弥补企业的关键技术缺口为标准,同时也要善于把握机会,利用自身优势,在发达国家企业陷入困境时果断出击;第三,要高度重视并购过程中技术融合的过程,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技术迁移和技术提升。最后,本文的研究也发现中国企业通过跨国并购实现的技术创新主要集中在产品领域,工艺创新效果不甚理想,这一现象亟待管理者的重视,以避免技术创新受工艺创新不足的掣肘而只是“昙花一现”情况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