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回族摔跤阶段性变迁及发展方向研究

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c3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济南回族摔跤的发展与其特殊的民族历史形成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其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广泛吸收其他民族的摔跤技术特点,并最终走上了辉煌,创造了一系列光彩耀目的成绩,培养了一大批的摔跤高手,这一辉煌成就帮助济南赢得了四大跤城的美名,在国内外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元朝是济南回族形成的重要时期,据资料记载在元朝,特别是成吉思汗西征时的摔跤,必须让对手两肩着地才算赢,这类似于现代的自由式摔跤,这种形式的摔跤在中国以前是没有史料记载的,而在波斯等西方国家当时正是流行着这种摔跤形式。这一时期也正是济南回族的历史形成时期,而济南回族的历史形成大部分又是成吉思汗西征之后带回的波斯等地人,如济南回族赛典氏等他们对济南回族的摔跤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明朝时期,由于朝廷反对一切蒙古时期的传统,他们推崇的是汉朝时期的相扑,另外这时期拳术开始盛行起来,相扑中又融入拳术的内容,这一时期济南回族涌现出来一大批的贵族和将领,为济南回族摔跤技术体系的充实发展提供了保障。清朝是满族的政权,满族又是蒙古族系统的民族,摔跤也是他们喜爱的传统运动项目,对中国摔跤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此时济南回族也由于他们特殊的民族关系、传统运动习惯、生活习俗等无不对摔跤运动开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清朝结束之后,朝廷的善扑营等宫廷内部摔跤手流落到民间,由于济南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政治关系,济南也成了宫廷摔跤手的落脚之地,如佟顺禄等人。这一时期是济南回族京跤与民间私跤结合的一个重要时期。民国时期,济南镇守使回族马良特别重视让部下学习摔跤,提高格斗素质。民国4年(1915年),在他倡导下,成立了山东武术技击队,面向全国聘请各派名师任教,后改名“山东武术传习所”(场址设在皇亭内),这是我国近代最早的一所官办的武术专科学校,向全国推动中华新武术科目。应聘之名师有:保定摔跤宗师张风岩,沧州“铁拐子”王振山,以及马庆云、王子平、李大德、王福章等摔跤名家,传授摔跤法。诸位名师在此合编了《摔跤科》一书,后来被中央国术馆采用为正式教科书。书中将中国式摔跤定为二十四式,分上、中、下三把,每式多按四个动作组成,左右式均练,结合武术基本功训练灵巧;配合三十六种器械训练力量,使中国跤术走向了科学系统化。诸位名师培养出很多摔跤高手,普及了这项运动的发展,为济南摔跤运动争霸全国跤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然而,通过走访调查,济南回族摔跤的发展现状并不乐观,生活方式的转变使得习练的人数越来越少,各种因素的影响也使得济南回族摔跤的传统因素开始流失,为了使济南回族摔跤这一民族传统运动项目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服务社会,对其进行挖掘整理、传承与保护的研究也显得越来越有必要。本文从历史发展的视角,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济南回民区及著名的清真寺为中心,对周边地区练习摔跤的济南回族人们进行走访调查,并听取著名的回族摔跤名家和熟悉济南回族摔跤方面的专家对济南回族摔跤的发展历史等方面的见解和看法,总结了济南回族摔跤从元朝开始到目前的发展状况,总结得出济南回族摔跤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从发展的历程中,我们总结出有利于发展和限制发展的原因,借鉴分析推动济南回族摔跤发展的案例,摒弃限制发展的因素,相信对济南回族摔跤更快更好的发展是百利而无一害的,从济南回族摔跤发展的几个历史阶段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结论:济南回族摔跤发展的阶段性。包括技术发展的阶段性、发展状况的阶段性等方面。提出济南回族摔跤发展方向的建议。在济南回族发展的过程存在的问题中,有其自身发展的原因,也有社会的原因,这些问题是相互联系而不可分割的。所以在寻求济南回族摔跤发展方向的时候,也应该考虑两方面的问题,第一是自身发展发展方面的问题,第二就是自身发展与社会的关系,任何无意义的运动都不会被社会所接受,一项不被社会所接受的运动也不会长久发展下去。在探求自身发展的方向的问题时,具体手段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充分挖掘济南回族摔跤的传统魅力。加大比赛宣传的力度改变比赛的公开性。加强宣传和保护。增加政治外交交流机会。在探求济南回族摔跤的社会价值问题时主要有以下手段:发展济南回族摔跤特色经济。挖掘济南回族摔跤的社会价值,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本研究填补了济南回族摔跤历史发展系统研究的空白,在传承与保护以及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