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境中的言说与呐喊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xin876752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世纪以来涌现了一批描写底层生存困境的作家作品。围绕底层文学引发的研究讨论愈演愈烈,先后发起组织了多次关于底层文学的对话和讨论。讨论主要围绕“什么是底层”、“谁来写底层”、“如何写底层”、“底层文学写给谁看”等几个方面进行展开。底层文学的兴起可以视作中国社会文化转型时期的特定写作面貌。因此,对底层写作问题的研究显得及时和必要。本文首先对“底层”及“底层写作”进行定义。“底层”为经济地位低下从而丧失话语权的“沉默的大多数”,并且在生存中与精神上均受到上层“压抑”的阶层;而底层所指涉的人群在不同的环境下通常具有流动性。“底层写作”即为描写反映农民、下岗工人、农民工等小人物生存困境及精神状态的作品。其特点为:底层写作是时代的产物;底层写作的出发点及落脚点在于从以阶层的目光去透视生活在经济结构之下的普通民众;作家的底层意识决定了底层写作的情节内容及情感走向。本文立足作品,通过底层写作的书写姿态与审美方式入手,对底层写作的情节内容、审美效果进行整体把握。在“书写姿态”中,探究写作者们以何种情节内容实现审视批判或同情关怀的写作立场;而在“审美方式”中,则探究不同的情感倾向在作品中呈现出的审美效果。此外,对底层写作中所可能出现的缺陷及写作盲点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评述。主要表现为:文学功能性大于文学性;底层叙述成为“功利叙述”;情节的单一化、模式化、类型化;人物在模式化的情节中容易陷入“非黑即白”、“非善即恶”的道德模型中;苦难堆积与宣泄的“残酷叙述”等;底层写作渐渐远离了文学性的方向。事实上,文学始终是人学,底层写作更应该将关注点回归到人物精神丰富性上。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人们不再仅仅满足于生理需求的解决,而是追求更高层次需求的满足。不断追求是人类的天性,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旅游是一
本研究旨在通过消化代谢试验和饲养试验来评定膨化玉米的营养价值及其对断奶仔猪生产性能的影响,为丰富饲料原料基础数据库和配制高品质的仔猪饲料提供理论依据和实用参考。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于提升农业生产经营效率、改善农民收入状况、促进农村消费动力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万州区位于长江中上游,既是三峡库区中部的经济中心,又是以农业为主导
人居环境是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是人类生存行为中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人居环境质量的好坏及适宜性不仅关系到人类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也会影响到人类
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的城乡人口流动模式发生改变。在城市融入障碍的反向推力与农村发展形成的拉力以及其他相关因素的影响下,返乡创业成为一种基于经济和情感的理性选择,并
介绍了应用于氢氧化钡干燥的盘式连续干燥器。阐述了该干燥器的工作原理及工艺流程,分析了这种干燥形式的特点及应用领域,并与传统的气流管干燥机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用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