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心脏移植术后不可避免的出现免疫排斥反应至今仍无较好的方法进行预防和治疗。免疫反应的发生分几个步骤,首先是APC(antigen presenting cells, APCs)摄取抗原,随后与T细胞相互作用:一方面是APC对抗原进行加工,并将其递呈给CD4+T辅助淋巴细胞(T helper cell,Th cell),诱导细胞发生免疫反应,并激活B细胞发生相应的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另一方面,如果Th细胞没有被激活,则会发生免疫耐受(immune tolerance)。新的有关免疫耐受的研究揭示,在临床移植手术后的免疫耐受中,免疫调节细胞(immune regulatory cells)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APC和Treg细胞(regulatory T cells).因此,免疫反应的激活或免疫耐受的诱导与能否进行有效的抗原递呈有直接关系。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 DCs)做为功能最强大的专职APC,在启动和调节机体免疫反应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在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中都能够发挥调节作用。它能够摄取、加工、处理抗原,并随后将抗原信息递呈给T淋巴细胞。但有别于其他抗原递呈细胞的是,DC最大的特点:能够显著刺激初始T细胞(naive T cells)增殖,因此DC是机体适应性T细胞免疫应答的始动者,在适应性T细胞免疫应答的诱导中具有独特的地位。DC是于1973年在老鼠脾脏中发现并确立为一种完全有别于巨噬细胞的新细胞在正常情况下,体内绝大多数的DC是处于不成熟状态(immature dendritic cells, imDCs), imDC能够低水平地表达辅助刺激分子、粘附分子等,具有较弱的体外激发MLR的能力,但是其抗原内吞和加工处理能力是极强的。当摄取抗原之后,或在某些因素的刺激作用(主要是炎性信号如IL-1β、TNF-α、LPS)下,向淋巴器官迁移,逐渐分化成熟为成熟DC(mature dendritic cells, mDCs),而且其表达MHC类分子、辅助刺激分子、粘附分子的能力显著提高,并且在体外激发MLR的能力很强,但抗原摄取加工能力却下降。DC的成熟状态及其功能密切相关,因此,对于DC表型和功能及成熟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随着人们对树突状细胞(DC)在免疫反应过程中功能的进一步认识,目前利用供体未成熟树突状细胞(imDC)诱导受体出现免疫耐受已初步取得成效,但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如在外来各种因素刺激下imDC很容易活化成熟并介导排斥反应。那么抑制imDC的成熟,可能是一条抑制免疫排斥反应的新途径。目前,体外培养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技术和运用大鼠建市心脏移植免疫耐受模型技术已趋成熟,这为本课题的开展奠定了基础。常山酮(Halofuginone,HF)是一种近年来被广泛研究的退热碱。常山酮对于Th17细胞的活性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可以通过激活细胞保护性的信号通路来选择性地抑制人和鼠Th17细胞的分化。也可以通过激活核酸饥饿反应(amino acidstarvation response, AAR)来阻止Th-17引起的自身免疫。Leiba M等人研究发现,常山酮可以抑制效应T细胞中的NF-kappaB和p38MAPK通路,而这两条通路已经被证实是与免疫应答的激活有密切关系的,说明常山酮对于免疫应答的产生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作用。由于目前缺乏关于常山酮对树突状细胞的细胞调节作用的报道,它是否能通过调节DC的活动来影响Th细胞的激活,或者通过影响imDC的成熟来调节免疫排斥,或者通过其他途径对机体的免疫反应产生影响还不得而知。本实验采用体外诱导大鼠骨髓细胞获得的树突状细胞为对象,观察常山酮对DC细胞成熟的影响,及其在大鼠同种异体心脏移植中的免疫耐受作用,以期进一步了解常山酮的免疫调节作用,为移植免疫耐受提供新的方法和手段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材料与方法:培养大鼠骨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通过流式细胞术观察HF对LPS刺激诱导的树突状细胞成熟的影响;建立大鼠心脏移植模型,通过病理切片分析以及混合淋巴细胞反应观察常山酮刺激后的树突状细胞对其免疫耐受的影响。结论:本实验研究首次系统性观察了观察到在体外实验中,常山酮可抑制大鼠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的成熟;在大鼠心脏移植模型中观察到常山酮刺激的树突状细胞诱导免疫排斥的能力下降,常山酮刺激后的树突状细胞具有抑制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