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镇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世界发展的普遍趋势和潮流,是人类生活进步的象征。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和民族地区于一体的重庆市,直辖以来城镇化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但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城镇化水平地区间差异大,并严重滞后于工业化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重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因此,研究重庆城镇化发展动力,对于带动重庆产业结构升级和转换,合理布局生产力,实施大城市带大农村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本文以增长极理论、二元经济结构理论、集聚经济理论等为指导,采用规范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研究方法,对重庆城镇化发展动力进行了全面系统探讨。规范分析部分,本文从经济、制度、人口三方面对重庆城镇化动力进行分析后发现:经济动力是核心动力,制度变迁是持续动力,人口动力是直接推动力。实证分析部分,本文选取三次产业占GDP比重、市场化程度、在校大学生比重等评价指标,对重庆1997—2011年相关数据进行时间序列分析得出:经济动力是推动重庆城镇化发展主动力,尤其是工业的拉动力和第三产业的后续动力,而农业和制度动力在单位根检验时虽然显著性不高,但在现实生活中其对城镇化发展的影响不容忽视。最后,根据理论研究和实证结果,结合重庆自身特点,提出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制度创新、提高人口素质,完善重庆城镇化发展动力的对策建议。本文在学界已有研究基础上进行了以下探索:一是尝试对城镇化动力的概念进行更准确定义。二是在城镇化动力实证过程中,将制度因素和人口因素通过指标进行量化,运用理论和实证研究,用实证支撑观点,使得城镇化动力系统研究层次分明,较为深刻。但从更深入更细致的角度来看,城镇化的动力远远不止经济、制度和人口三方面,信息化、生态环境等因素也会影响城镇化进程,这将是笔者下一步需要重点研究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