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行为需求的地铁站厅空间环境设计研究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arylo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铁的发展不仅仅解决了现代城市基础交通问题,更逐步成为未来地下都市生活场景的构成场所。地铁站空间作为乘客进入地下空间主体后进行交通集散的“前厅”,现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了商业、文化、娱乐等衍生活动行为成为城市生活的“客厅”,其环境品质的提升已经成为未来地铁建筑空间设计的研究中重点。本文意在回应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潮回归,一方面反思我国交通建筑愈演愈烈的模式化、趋同性建设现象,另一方面在2020年新冠疫情突发后缓解地铁密集交通中乘客行为体验感受、缓解其出行压力。经济生活与大众审美的日益发达,公众对公共空间的要求逐步提高,乘客对地铁站厅空间环境中行为需求的满足改善呼吁声也越来越大。全文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构架为四个章节。第一章提出问题,从研究背景出发,论证地铁站建设中站厅空间的重要性、以行为需求视角切入研究的可行性,明确研究目的与意义。第二章分析问题,通过实际案例分析与实地调研,系统分析地铁站厅空间环境的基本功能组成、基本类型解析、基本构成要素;结合前人的社会学研究基础,从地铁站公共空间使用需求的内容中提取地铁站厅相应的乘客行为需求内容,结合行为类型、行为心理解析以及问卷数据,通过因子分析法确立地铁站厅中乘客真实的行为需求层次。结合哈尔滨、杭州、广州三地四类十二个样本进行客体调研,运用IPA评价分析与行为观察、访谈等方式,分析乘客对地铁站厅空间使用情况以及环境品质感受的主观评价,总结出站厅空间环境空间构成、环境形象对乘客通行需求、交互需求分别的回应关系,最后提炼出契合站厅类型的经济适用原则、改善通行状态的空间实用原则、优化交互体验的环境美观原则。第三、四章解决问题,为了保障乘客的通行需求,以满足通行行为的连贯感、清晰感、舒适感为宗旨,从空间布局、空间功能、空间形态三个方面,结合案例阐述易于通行的空间设计手法。为了改善乘客的交互需求,以满足交互体验的活跃感、认同感、参与感为出发点,从物理环境、文化氛围、活动场景三方面,结合案例阐述乐于交互目标下的环境营造手段。通过对乘客行为需求的层次提炼以及不同行为场景下地铁站厅空间环境设计关注点侧重的分析总结,研究希望探寻满足通行与交互双重行为需求下地铁站厅空间环境设计的思路及具体方法,期望为当下设计寻找突破口提供思路与方向。
其他文献
近些年来,机动车的大规模增长所带来的城市噪音、环境污染、城市拥堵、能源隐患等问题都引发学界以及政府对日益暴露出来的恶劣的骑行环境以及骑行环境偏好的关注。国外的重大城市早已持续推进骑行城市的建设,自行车也从单一的通勤工具逐渐转变成与生活、健身、休闲相结合的出行工具。然而现阶段我国城市在骑行体系规划、骑行路径的功能设计以及路径的环境设计三个方面都存在较大的缺陷。鉴于优化城市的骑行环境对于促进民众的骑行
根据幼儿的性格特征以及认知发展规律,游戏化的课程活动模式更加适合幼儿智力、体能以及艺术等各种素养的发展。幼儿园的主题区域游戏活动指的是在一定区域内开展的主题游戏活动,教师将设置幼儿喜欢的活动内容,通过主题设置以及材料摆放等方式将日常游戏活动室分为不同的主题区域,给予幼儿充分的自主选择权,让幼儿自己选择感兴趣的区域开展主题游戏活动。而不同的主题游戏活动均能够促进幼儿不同方面能力的提升,能体现出
期刊
在桥梁工程中,温度的影响一直是工程师关注的重点之一。纵向和横向温度的影响会产生应力,从而导致开裂并对结构的安全构成威胁。在桥梁中,箱梁顶板的纵向温度几乎是均匀的,而横向、竖向产生的温度梯度很大。目前国内外学者对由于各种原因产生的温度梯度的影响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大多数研究仅限于简化的二维方法,而很少采用三维分析方法,这对于一个经常受到不稳定的温度影响的复杂空间桥梁结构是远远不够的。三维温度场中温度
出行时间可靠度(Travel time reliability,TTR)是交通领域研究出行行为的一个重要指标,它的准确量化对掌握交通时空特征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将网约车大体量GPS数据运用到TTR预测时,传统的路段划分方法存在无法准确计量交叉口延误时间的弊端,基于此,本文应用了充分考虑交叉口各个方向延误,适用于大体量GPS数据的虚拟路段划分方法,并建立了基于虚拟路段和Vine Copula多元联合分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有限的道路资源难以满足社会发展带来的交通需求,因此驾驶员为追求更舒适的行驶空间而频繁变换车道。换道作为基本驾驶行为,其对交通运行效率的影响重大,合理的频繁变换车道能够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反之则会加剧交通压力。为定量分析上述影响,本文以高速公路基本路段和分流区为研究对象,分别构建频繁换道元胞自动机模型,研究频繁换道倾向在不同区域对交通运行效率的影响规律。首先,选取NGSIM(Nex
近年来随着超导技术的不断发展,有关超导磁悬浮列车的研究又取得了新的进展。而超导技术的应用始终离不开低温工程的保障,对于低温超导磁悬浮中的车载超导磁体,其低温环境通过小型氦制冷机系统实现。本文以低温超导磁悬浮列车为应用背景,对其中的G-M/J-T氦制冷机系统开展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对超导磁体的内杜瓦进行静态漏热计算和动态热负荷计算,确定了设计8W/4.2K冷量的氦制冷机能够满足其低温要求;进而对
交通小区划分一般被认为是建立交通规划、管理与控制模型的基础步骤之一,能够解决城市系统的非线性、复杂性、高度关联性等问题。本文在分析国内交通小区划分技术、算法与目标的基础上,以最大程度考虑出行特征一致性为目的,通过理论分析、数据挖掘和模型仿真计算对基于热点探测的交通小区划分的过程进行了研究,同时区域分割过程中尺度效应的影响,并提出了解决方案,为建立更加稳定有效的区域分割模型,提升工程应用价值提供了基
高速铁路路基是轨道结构的基础,为了给高速行驶的列车提供安全平稳的运行环境,路基须满足强度、刚度,稳定性和耐久性的要求。然而,传统的研究对振动压实过程中路基填料的动力响应目前缺乏科学、合理的检测方法,通过建立振动压实有限元模型来模拟实际工程作业,一定程度直观反映振动压路机实际压实过程中振动轮压实土体时土体内部动力响应变化过程,能够动态反映压实过程中振动轮对土体的作用。鉴于此,本文以压路机振动压实过程
随着驾驶辅助和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有人驾驶车辆和无人驾驶车辆混行的场景渐渐成为常态,研究混行环境下尤其在无信号灯管控的交叉口如何控制无人驾驶车辆以尽量避免碰撞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传统的车辆纵向辅助系统在这样的情景中存在车辆通行效率低下的问题,针对这一痛点,本文以无人驾驶车辆作为研究对象设计了一种车辆控制策略,该控制策略在城市道路环境下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车辆发生碰撞,以保证乘员的安全,同时相较于传统
目前关于沥青路面结构力学计算已形成相对标准的体系并在规范中有所体现,但现有理论体系仍有待深入研究。首先现有沥青路面力学分析通常为对根据经验选取的固定点位进行计算,对于路面结构空间体的整体力学响应和应力状态仍处于模糊阶段,此外对于沥青路面力学影响因素缺乏系统的研究,最后现有力学分析通常为对力学参数大小的定性研究,对结构是否损坏以及损坏的位置仍不明确。针对上述问题,编写了三维空间全体积计算程序、三维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