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丙酚对大鼠皮层及皮层下中枢自发脑电和神经递质释放的影响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qq6026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静脉全身麻醉药异丙酚产生镇静、遗忘、意识消失、制动和抗伤害等麻醉效应的确切机制仍不清楚。作为研究中枢神经系统活动的三大类主要方法,行为学、电生理学以及神经生物化学分析方法可从整体、组织、细胞或亚细胞等不同角度和水平观察中枢神经系统的变化并分析其机制。本论文拟结合行为学、脑电非线性分析和微透析-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方法,以行为学表现评估麻醉效应,分析异丙酚产生各种麻醉效应时大鼠皮层和皮层下中枢结构自发脑电活动以及神经递质释放(包括脊髓背角)的变化,并分析三者之间的相关性,研究异丙酚对大脑各皮层、皮层下中枢结构、皮层-皮层下结构通路功能的影响,进一步明确异丙酚的作用机制。第一部分异丙酚对大鼠皮层和皮层下各脑区自发脑电及其功能联系的影响实验一异丙酚对大鼠各皮层区自发脑电及两半球皮层间功能联系的影响目的:研究不同剂量异丙酚产生各种麻醉效应时大鼠顶区、额区和枕区近似熵(ApEn)、关联维数(D2)和互近似熵(C-ApEn)等脑电非线性参数的变化。方法:36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n=12),分别在左右顶区、额区和枕区埋置硬膜外皮层电极,连续监测其自发脑电(EEG)。记录20min清醒状态的基础EEG后,持续静脉输注10g/L异丙酚,输注速度依次为400、600和800μg/(kg·min),每个剂量均持续泵注20min,取最后两分钟的EEG进行后期分析。计算不同剂量异丙酚麻醉时各脑区的ApEn、D2和C-ApEn。埋置电极进行EEG监测的前一周,分别测量以上剂量异丙酚麻醉时大鼠的行为学表现(包括触须和躯体触碰反应、翻正反射和夹尾反射)。结果:随着异丙酚剂量的增加,左右顶区、额区和枕区的ApEn和D2均逐渐降低(p<0.05)。多数大鼠均在400μg/(kg·min)异丙酚输注20min时进入镇静状态,在600μg/(kg·min)异丙酚输注20min时翻正反射消失,在800μg/(kg·min)异丙酚输注20min时夹尾反射消失,产生以上麻醉效应时各脑区的ApEn、D2和两半球各皮层间的C-ApEn均低于清醒状态时。结论:异丙酚可剂量依赖地抑制顶区、额区和枕区皮层的自发脑电活动,同时抑制两半球顶区、额区和枕区皮层间的功能联系,这可能是异丙酚产生麻醉效应的机制之一。实验二异丙酚对大鼠各皮层下结构自发脑电及皮层和皮层下结构间功能联系的影响目的:研究不同剂量异丙酚产生各种麻醉效应时大鼠丘脑腹后内侧核(VPM)、网状丘脑核(RTN)、脑桥网状核口部(PnO)自发脑电活动的变化,同时观察额区皮质与以上皮层下结构以及各皮层下结构之间功能联系的变化。方法:48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n=12),分别在左右皮层+VPM、皮层+RTN、VPM+RTN、RTN+PnO埋置深部电极记录各脑区的自发EEG。记录20min清醒状态的基础EEG后,持续静脉输注10g/L异丙酚,输注速度依次为400、600和800μg/(kg·min),每个剂量均持续泵注20min,取最后两分钟的EEG进行后期分析。计算不同剂量异丙酚麻醉时两侧各脑区的ApEn和D2以及皮层-VPM、皮层-RTN、VPM-RTN、RTN-PnO间的C-ApEn。埋置电极进行EEG监测的前一周,分别测量以上剂量异丙酚麻醉时大鼠的行为学表现(包括触须和躯体触碰反应、翻正反射和夹尾反射)。结果:随着异丙酚剂量的增加,左右VPM、RTN和PnO的ApEn、D2均逐渐降低(p<0.05)。同侧皮层-VPM、皮层-RTN、VPM-RTN、RTN-PnO的C-ApEn也随异丙酚剂量的增加而降低(p<0.05)。其中皮层-VPM和皮层-RTN间C-ApEn的降低幅度大于VPM-RTN和RTN-PnO的C-ApEn。结论:异丙酚可剂量依赖地抑制部分丘脑和脑干网状结构的自发脑电活动,同时减弱了皮层和丘脑、丘脑和脑干网状结构之间正常的功能联系。皮层是异丙酚产生镇静效应的主要位点,而异丙酚通过同时作用于皮层和丘脑、脑干网状结构等皮层下结构产生意识消失和制动效应。抑制皮层-皮层下中枢以及皮层下中枢之间联系通路可能是异丙酚作用机制之一。第二部分异丙酚对大鼠皮层、皮层下各脑区和脊髓背角内兴奋性和抑制性氨基酸释放的影响目的利用微透析-高效液相色谱(HPLC)荧光检测技术,观察大鼠在不同剂量异丙酚产生各种麻醉效应时皮层、皮层下各中枢和脊髓背角内兴奋性和抑制性氨基酸释放水平的变化。方法32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n=8),前3组分别在右侧初级躯体感觉皮层、丘脑腹后内侧核(VPM)、网状丘脑核(RTN)埋置脑微透析导管,第4组用横穿脊髓背角法在大鼠T12脊髓背角内置入线性微透析探针(LM-5),48h恢复期后前3组插入脑微透析探针、第4组直接进行微透析。前3组用人工脑脊液以1.5μL/min的速度、第4组用人工脑脊液以5μL/min的速度灌流,采集清醒状态下样本作为基础值后,持续静脉输注10g/L异丙酚,输注速度依次为400、600和800μg/(kg·min),每个剂量均持续泵注20min,每20 min采集一次样品(前3组为30μL、第4组为100μL)并放入-80℃冰箱内保存。利用HPLC荧光检测法检测微透析液中谷氨酸(Glu)、γ-氨基丁酸(GABA)和甘氨酸(Gly)的水平。埋置脑微透析导管和脊髓微透析探针的前一周,分别测量以上剂量异丙酚麻醉时大鼠的行为学表现(包括触须和躯体触碰反应、翻正反射和夹尾反射)。结果皮层和丘脑RTN中三种氨基酸在400、600μg/(kg·min)异丙酚相继各输注20min时均有所降低;但800μg/(kg·min)异丙酚输注20min时均有所回升。其中皮层内GABA增加幅度最大并最终高于清醒时基础值(p<0.05),Glu和Gly回升至清醒时水平;RTN内Glu增加幅度最大并最终高于清醒时基础值(p<0.05),GABA和Gly回升至略高于清醒时基础值。VPM中的Glu随异丙酚剂量增加明显降低(p<0.05),GABA和Gly在短暂降低后回升并略高于清醒时基础值(p>0.05)。不同剂量异丙酚麻醉时脊髓背角内Glu、Gly和GABA水平均低于清醒时基础值(p<0.05),但Glu水平降低的幅度较Gly和GABA大。结论异丙酚对不同脑区内兴奋性和抑制性氨基酸释放的影响不同。异丙酚麻醉下皮层和丘脑VPM内抑制性递质释放占据优势,而丘脑网状核内则是兴奋性递质释放增加明显。异丙酚对大鼠脊髓背角内的兴奋性递质Glu和抑制性递质Gly、GABA均有抑制作用,但对兴奋性递质Glu的抑制作用较强。导致以上各中枢结构内兴奋性和抑制性神经递质释放水平失衡可能与异丙酚的麻醉效应有关。
其他文献
引言拜耳法溶液中的有机钠盐和碳酸钠大部份是由于铝土矿在高温下溶出时,铝土矿中的碳化物发生分解与循环溶液中的氢氧化钠反应形成的。这类杂质也会由絮凝剂和去沫剂中的碳
<正>实体经济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压舱石",中央政府高度重视。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激情呼吁,让金融更好地浇灌实体经济之树。2015年报告则单列一段,把服务实体经济当成金融改革
发达国家的工程管理理论主要有工程投资、建设总承包、施工管理理论等,我国工程管理理论走的是自主创新的道路,从规划开始,经过设计、投资、建设到交付使用,工程管理可分为工
从产业集群的角度来分析区域物流中心的形成机制,以及外商直接投资对贸易与产业集群的推动作用,解释了同一经济区域中地理位置比较接近的港口城市在物流业发展方面显著分化的
作为一种新型的用工形式,劳务派遣以其灵活就业的特点成为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的一个新兴领域。虽然从实践上来讲劳务派遣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就业,但同时也暴露出很多现实问题
<正>在水产增养殖上,天然饵料一直在发挥着作用。随着水产养殖的发展,人工配合饲料、微粒饲料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渔业生产,并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然而,伴随人口爆
<正>西藏的太阳能资源非常丰富,拉萨市更是被称为"太阳城"。拉萨市所处的位置属于我国1类、太阳能资源非常丰富地区,开发利用太阳能具有非常实际的意义。
作为对"上海生态建筑示范楼"的传承创新,项目采用因地制宜设计原则和自主创新关键技术,集上海和国内外之大成,应对"夏热冬冷地区、高密度、大城市"的地域特点,以"节能减排、
<正>从2005~2007年推广温室高棵作物架下套作双孢菇,已实施3年,高棵作物包括番茄、茄子、黄瓜、青椒、葡萄、桃、杏、李子等。目前,主要以温室189番茄架下套双孢菇为主。通过
<正>2010年5月21日,绿色校园学组在上海世博会瑞典馆正式成立。王有为主任委员在成立大会上确定了工作计划,要求根据实际情况按计划开展工作,聚集研究热点、焦点,大力开展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