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综合运用法律文献,从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层面来分析识别性标识的认定及法律保护问题,在探讨基本法理的基础上,分析、对比国内外在识别性标识保护方面的法学研究、法律规定与实践,指出我国仿冒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保护方面存在的不足,并对如何完善我国识别性标识保护制度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以期能对识别性标识保护的理论研究以及立法和司法实践有所裨益。本文共分前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前言部分介绍了对仿冒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认定及法律保护进行研究的现实意义、作者撰写本文的直接动因以及本文的理论价值。正文部分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我国知名商品保护的立法现状、存在问题及理论界、实务界的认识和分歧。主要从仿冒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的法律性质、与知识产权法的关系、构成要件方面着手,分析立法及实践中的认识分歧、存在的问题等。第二部分分别介绍了域外市场经济发达国家以及有关国际公约的立法现状、理论研究及司法实践。第三部分通过识别性标识的反不正当竞争法保护与知识产权法的关系、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识别性标识保护的法理价值基础的阐述,分析反不正当竞争法识别性标识保护的一般理论,及作者完善我国相关规定的一点思考。主要从反不正当竞争法对识别性标识的保护要件、确立惩罚性民事赔偿责任、法律责任与救济方式的补充完善等方面提出了作者的一些看法和建议。通过正文的阐述,本文最后得出结论:当前反不正当竞争法在我国的重要作用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甚至存在被边缘化、被吸收排斥的现象,这对我们正在建设的市场经济和创新国策是十分不利的,因此应当结合我国国情,借鉴域外反不正当竞争法律制度方面的规定,进一步完善我国的识别性标识保护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