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处在内忧外患之中,众多文人知识分子都在报刊上发表言论以期启迪民众思想、实现国家现代化,徐铸成就是其中之一。他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曾主持《文汇报》和《大公报》(香港版和桂林版)的笔政,主张抗日救国,追求自由民主,为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做出了积极的舆论引导,成就了他在新闻史上的地位。本文以徐铸成1938年至1949年的新闻评论作为研究对象,从文本、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三个向度对其新闻评论进行整体和历史的考察。通过话语分析的理论路径,考察徐铸成新闻评论的话语建构,揭示其新闻评论与社会时代之间的关系以及他是如何回应时代环境的。本文主要运用诺曼·费尔克拉夫的话语分析理论和方法对徐铸成新闻评论进行研究,不仅对文本进行微观上的语言分析(词汇、情态、标题句式);还动态地考察了文本生产过程,以此分析其新闻评论的建构功能;并在此基础上,将徐铸成新闻评论与宏观的社会分析相结合,重点研究其话语变化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在方法的运用上和研究的深度上,是简单的内容分析和案例研究所不能达到的。此外,徐铸成自己、新闻评论与社会时代三者之间的关系很值得探讨:新闻评论是个人所写,个人的知识底蕴和经历固然对评论话语有影响;评论话语又是时代的产物,自然受到时代环境和语言环境的约束。但评论作者可以对评论和时代进行回应,这种回应一部分是个人努力的结果,很大一部分也是时代赋予个人的使命和角色使然。研究徐铸成新闻评论的话语建构及其与社会时代的关系,一是期望能对当时的新闻评论和社会环境有更清楚的了解;还希望研究能够给当今的新闻评论写作和新闻工作改革带来些许反思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