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mtCOI和ISSR标记的中国小菜蛾遗传多样性研究

来源 :东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vbcas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是十字花科蔬菜的主要害虫,每年发生多代、分布广泛、对多种农药产生抗性,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达10亿美元。本研究使用ntCOI基因分子标记与ISSR分子标记研究了我国不同地理种群小菜蛾的遗传关系,为小菜蛾的防治提供了重要的生物信息。(1) mtCOI基因扩增产物大小为704bp,该片断基因共检测749个样品的序列。通过比对,检测出各种群中变异位点为1-26个,其中简约信息位点为1-11个。小菜蛾不同地理种群间COI基因的多态性位点(S)为103,单倍型多样性(Hd)为0.9132,核苷酸多样性(Pi)为0.00345,平均核苷酸差异数(k)为2.432。种群间Tajima’s D为-2.37235(P<0.01),差异极显著,进化不遵循中性模型,可认为该序列进化不属于中性突变在自然群体中进行随机遗传漂变的结果。Fu’s检验Fs<0,表明国内小菜蛾种群过去有种群扩张的历史。(2)本研究中749个小菜蛾个体中共发现单体型207个,共享单体型共48个,25个种群拥有各自独享的单倍型,独享单倍型的存在表明这些地理种群之间已呈现出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但从单倍型构建的NJ分子系统树可见,各个地理种群之间的差异很小。单体型LX1与LX2是我国最常见的单体型。(3)基于统计学简约法的网络分析显示,单体型LX1处于网络中心位置,共享单体型靠近网络中心,独有单体型处在网络的外沿。(4)以小菜蛾基因组DNA为模板,采用L16(45)正交试验设计方法,建立小菜蛾的ISSR最佳反应体系。优化得到的反应体系(20μl):反应体系中Mg2+浓度1.5mmol·L-1Taq DNA聚合酶2.5U、dNTPs浓度0.2μmol·L-1、引物浓度1.25μmol·L-1、模版DNA量20ng。反应程序为:94℃预变性5.0min;94℃变性45.0s,40~61℃(不同引物退火温度各异)退火1.Omin,72℃延伸1.5min,40个循环;72℃延伸10.0min;10℃保存。通过梯度退火试验,确定不同引物的最适退火温度。利用所建立的ISSR-PCR反应体系,获得了清晰,重复性好,多态性高的DNA谱带。(5)本研究从100条ISSR引物中筛选出重复性好、多态性高的5条引物:利用这5条引物对我国8个地区的小菜蛾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共扩增出多态性带124条,多态性百分率为100%。利用PopGenl.32软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8个种群间的基因分化系数(Gst)为0.0439,表明分布在种群间的遗传变异占总遗传变异的4.39%,种群内遗传变异占95.61%,种群间表现出低水平的遗传分化;8个小菜蛾种群间基因流(Nm)值为10.8822,表明种群间存在较强的基因流,遗传相似性很高。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1.3677±0.2308,群体总基因多样性(Ht)值为0.2482±0.0157, Shannon信息指数(I)为0.3999±0.1664。
其他文献
论文综述了硫化矿浮选捕收剂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介绍了异硫氰酸酯及其相关衍生物的性质、合成及其在新型浮选捕收剂研究中的应用。研究了三种测量反应转化率的方法——滴定法,紫外分光光度法测乙氧羰基硫脲和B油中分光光度法测未反应的硫氰酸钠,给出了各自的分析步骤和原理,对三种方法进行了比较,发现滴定法能够使反应的转化率提高,紫外分光光度测乙氧羰基硫脲法能够较准确的测定反应的转化率,最终确定以紫外分光光度测乙
家蚕是一种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鳞翅目昆虫,由野蚕经人工驯化而来。栽桑养蚕起源于中国,据文献和出土文物的记载,蚕丝业在我国已有5000年历史,对世界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本文就头晕的鉴别诊断进行了研究,指出一旦确诊为眩晕症状,就需要区分病变特征,若眩晕持续数秒并且与体位变化有关,极可能是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若眩晕持续数分钟至数天,可能是
直接醇类燃料电池(DAFC)具有无污染、燃料来源广、能量转化率高、储存和运输方便等优点,是一种绿色能源技术。有望在便携式电源、电动机车和野外电站等方面得到应用,对解决当前世界面临的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这两大难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目前阻碍DAFC发展的主要问题是醇类分子在阳极低的反应活性和醇类分子从阳极渗透到阴极影响阴极性能。并且目前DAFC的催化剂主要使用贵金属Pt,价格昂贵。制备用量少、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