犬γ干扰素的可溶表达及其产物的活性鉴定

来源 :东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5次 | 上传用户:lv05501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干扰素是一种多功能的细胞因子,具有抗病毒、抗肿瘤以及免疫调节等功能,分为I和II两个型。I型IFN包括α、β、ω等亚型,而II型IFN则只有γ一个型。IFN-α主要由白细胞产生,与IFN-β,IFN-ω作用于同一受体,而IFN-γ主要由NK细胞、CD4+Th1细胞以及CD8+T细胞产生。近年来,犬病毒性疾病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越来越严重的趋势,狂犬病、犬细小病毒病等有些病毒是人畜共患病的病原,给人们带来了不小的危害,已经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因此,从兽医和人医临床角度出发,综合控制犬病毒性疾病意义重大。干扰素能够通过阻断病毒的繁殖及复制,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因此研究有关犬干扰素的生物制品势在必行。但是,目前利用原核系统表达的犬干扰素-γ(CaIFN-γ)多以包涵体形式存在,为无生物学活性的蛋白质,需要经过体外重新折叠复性后才能恢复为具有生物活性的干扰素,但是包涵体复性效率低,而且复性后蛋白的活性并不能得到保证,这成为犬干扰素-γ大量制备和应用于实践的瓶颈问题。因此,本文对犬γ干扰素的可溶表达进行探讨,旨在可溶性表达目的基因CaIFN-γ,获得具有生物活性的CaIFN-γ蛋白。近年来研究发现SUMO可作为分子伴侣来增加外源蛋白的稳定性和可溶性,其作用机理可能是SUMO蛋白作为一个高度疏水的核心,为目的蛋白的折叠提供成核位点,促进蛋白间的相互作用并使其正确折叠,最终增强了融合蛋白的可溶性。本研究采用SUMO融合表达系统,经IPTG诱导后电泳结果显示:在超声破碎后的上清中有大部分的目的蛋白表达。进而在实验过程中对诱导时间、诱导剂浓度及诱导温度等表达条件进行了优化,发现诱导时间对CaIFN-γ蛋白表达量影响较大,在诱导4h时蛋白表达量较高。而IPTG浓度对此融合蛋白表达影响较小,为了减少对菌体的伤害,本实验选择了0.25mmol/L的IPTG浓度。温度变化对该蛋白表达也有影响,在20℃时菌体生长较慢蛋白表达量也较低,因此本实验选择了常规诱导温度37℃。在最优的表达条件下:当菌株处于对数生长期,选择诱导剂终浓度为0.25mmol/L、诱导温度为37℃、诱导时间为4h,产物量及表达量达到最优,破碎后SDS-PAGE分析蛋白表达量,上清中蛋白含量占菌体蛋白总量的50%,这与以往利用其它表达载体表达CaIFN-γ相比,大大提高了蛋白的可溶性表达,解决了包涵体变性复性影响蛋白活性的瓶颈问题,为以后CaIFN-γ的研究及大规模发酵生产奠定了基础。传统方法在检测犬干扰素活性时,一般采用MDCK-VSV检测系统,VSV病毒本身存在危险性,导致猪,牛等哺乳动物和人共感染,并且培养病毒时还存在潜在危险性,病毒会出现不可预测的变异,导致毒力改变,而且检测TCID50时费时费力,因此本研究建立了一种安全、快速、灵敏的犬γ干扰素活性检测方法,也为今后更好的研究干扰素的抗病毒、抗肿瘤活性的作用机理奠定基础。本文以MDCK细胞为靶细胞,采用MTT法检测犬γ干扰素对该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犬干扰素-γ对MDCK细胞呈明显的抑制作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aIFN-γ蛋白有效诱导MDCK细胞发生凋亡和坏死,结果表明CaIFN-γ蛋白能够显著诱导MDCK细胞发生凋亡。 Real-time PCR法检测犬γ干扰素刺激MDCK细胞后,细胞内源p53mRNA水平的变化,结果显示,p53的表达量与犬γ干扰素的剂量和时间呈依赖性关系。通过以上方法说明我们所表达的可溶性CaIFN-γ蛋白是具有生物活性的。本研究建立了犬γ干扰素的可溶表达方法并建立一种快速、方便的犬γ干扰素活性检测方法,为进一步研究及生产犬γ干扰素奠定了基础。
其他文献
本论文采用电化学方法,以铝阳极氧化膜(AAO)为模板,在无机水溶液中成功制备出CdS纳米线、TiO2纳米管、CdS/TiO2同轴纳米线及其阵列。采用SEM、TEM、XRD、UV等测试技术对所得材料
芦笋老茎是一种不同于稻草、麦秆等秸秆的原料,所以其堆制发酵期间的微生物群落及其演替变化也必然不同于其他原料的堆肥。如果要建立和完善针对芦笋老茎这一堆肥的堆制发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