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信息不对称理论、消费者决策理论、供应链管理理论和效用理论等相关理论为基础,立足于我国猪肉可追溯体系的建设现状,以上海、济南的消费者为研究对象,利用消费者问卷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在现实情景下消费者信息信任对可追溯猪肉购买行为的影响及其影响因素与模拟情景下消费者信息信任对可追溯猪肉的支付意愿及支付水平差异研究。具体包括以下研究内容:第一,总结了我国猪肉可追溯体系的建设背景及发展现状;第二,构建了猪肉可追溯体系中消费者行为选择的理论体系和逻辑框架;第三,探讨了在现实情景下消费者信息信任对可追溯猪肉购买行为的影响及其影响因素;第四,研究了模拟情景下消费者信息信任对可追溯猪肉支付意愿的影响及支付水平差异;第五,在总结上文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并探讨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及有待深入研究的方向。本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首先,在现实情景下,消费者对“可追溯食品”或“食品可追溯体系”的认知有待进一步提高,对于知道“可追溯食品”或“食品可追溯体系”的这部分消费者,主要通过网络、电视与食品标签了解可追溯食品的相关信息;消费者对查询到的可追溯猪肉信息来源有所不信任,但对可追溯猪肉的消费信心、购买意愿较高;信息源信任、年龄与户籍变量正向显著影响消费信心;消费信心、购买比重、年龄、学历变量显著影响购买行为;信息源信任是间接影响消费者对可追溯猪肉的购买行为。其次在模拟情景下,消费者对政府发布的、可以追溯到生猪养殖环节、手机/网站查询的追溯信息信任程度最高;消费者普遍愿意为可追溯猪肉支付额外价格,然而对不同属性组合可追溯猪肉的平均支付意愿存在差异,对追溯到生猪养殖环节+政府发布+手机/网站查询的猪肉追溯信息组合最为信任,且平均支付意愿达到7.68元/kg;信息信任、投标价格、家庭年收入、可追溯猪肉认知、性别、户籍、年龄、购买成员、小孩情况、猪肉质量安全放心程度等10个变量显著影响消费者对可追溯猪肉的支付意愿;从情景1到8的边际效果来看,消费者对猪肉追溯信息组合的信任每增加一个等级,其对可追溯猪肉支付意愿的可能性平均分别提高0.2863、0.2571、0.3883、0.4568、0.3569、0.2706、0.3598、0.3936。据此,本研究认为要加强猪肉可追溯体系的宣传力度,提高消费者溯源意识;政府完善相关法规与标准体系建设,提升消费者对可追溯信息的信任;依据消费者的需求,生产不同可追溯属性层次的追溯食品;建设政府、消费者、生产经营者联合共治的额外成本分担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