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下垫面城区多元雨洪消纳措施模拟研究

来源 :河北工程大学 | 被引量 : 8次 | 上传用户:danb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和我国城镇化建设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自然下垫面条件剧烈变化,人类取用水日趋频繁,进而造成城市水资源短缺、城市洪涝灾害频发等水问题。在此情势下,国家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提倡从源头控制雨洪水,鼓励和支持多措施组合的方式来应对城市洪涝灾害;同时,也对城市水文及水资源的科学控制和有关技术提出了新要求、新导向。特别的,近几年热炒的“城市看海”等问题,促使城市水文学学科研究聚焦于雨洪径流精细化模拟和雨洪消纳措施效果分析,并将其作为缓解城市洪涝问题的关键技术和重点研究对象。然而,随着城乡一体化和城市群的建设,我国城区面积加大(如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下垫面情况日趋复杂,但城区的管道流量还未实现实时监测,该类型城区模型校验及构建已成为城区雨洪精确预报和预警的技术障碍,也成为城市水文学亟待解决的一个技术难点。本论文以北京亦庄经济开发区核心区(以下简称“核心区”)为研究区域,在总结国内外城市雨洪径流模拟、城市雨洪消纳措施等方面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区域的自然地理条件、区域内涝特征,基于DEM、排水管道(网)数据和建设用地类型布局,通过对汇水区细化和排水系统数字化等模型精细化输入技术,构建大尺度复杂下垫面城区暴雨洪水管理模型(Storm Water Management Model,简称SWMM),并模拟比较了不同下垫面对不同设计暴雨情景雨洪消纳措施前后的产汇流响应特征。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提出了一种具有普适性的子汇水区划分、排水管网概化、集流点雨水井概化等数据的精细化处理方法,并将此方法应用于总面积为17.84km2的研究区上,最终将核心区划分为1072个子汇水区,排水系统概化为3274条排水管道(管道及沟渠总长107.1km)、3621个雨水井,为区域模型的构建打下良好基础。(2)针对城区缺乏实测管道流量资料的现实情况,基于易操作、易实施、可对比、可分析的原则,提出了以区域典型点的大暴雨径流过程最大汇流深度为验证要素、采用经验率定和实地踏勘相结合的模型校验方法。选定6个校验点,借助区域模型SWMM,选取2011年“6.23”、2012年“7.21”两场典型大暴雨的降雨径流过程进行参数率定,以2016年“7.20”、2016年“9.07”两场典型暴雨的降雨径流过程进行验证,模型校验效果良好;进而构建了核心区SWMM模型。(3)基于构建的区域模型,以不同重现期(5年、10年、20年和50年)设计暴雨为设置情景,就不同土地类型子汇水区的产汇流响应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同一重现期设计暴雨下,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的产汇流响应最强,绿地及广场设施用地的响应最弱;而随着暴雨强度及雨量的增加,交通设施用地对暴雨响应的速率均高于绿地与广场用地对暴雨增幅的响应速率,也间接反映了这两个下垫面条件差异性造成的产汇流响应的差异程度,其他典型子汇水区对设计暴雨雨量及雨强的增幅的响应速率也较为明显。(4)以地表径流量、最大径流深和内涝持续时间等要素作为参数,对比分析了雨洪消纳措施建设前后各典型用地类型区的产汇流响应特征及其交通受阻情况,并以此进行了总结。结果表明:建设多元雨洪消纳措施后,各用地类型区的地表径流总量、最大径流深均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削减,内涝持续时间也有所降低。就用地类型而言,核心区中居住用地和工业用地的径流削减效果最为明显;就雨型而言,对5年一遇设计暴雨的总体消纳效果最为显著。综合上述内容,对比国内相关研究可知,论文提出的区域模型排水管网高精度数字化处理技术以及在城区模型参数率定和校验方法上具有一定特色,为无管道流量资料大型城市雨洪径流的模拟提供了借鉴和参考,为城市水文水力模型推广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撑;论文中,不同设计暴雨情景下,基于不同用地类型区的产汇流过程对比研究基础上,对多元雨洪消纳措施的建设效果进行了系统分析,为亦庄经济开发区未来城市规划及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其他文献
用灌浆的方式处理地基基础,已经成为常用的方法。因为这种施工技术有省工、有效、经济的优点,所以它在交通、水利、建筑等工程领域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在注浆领域,以研究裂
水资源短缺和地下水超采现象严重在华北平原已普遍存在,并成为北方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从2014年开始,河北省在省内推行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试点工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及不规范使用,细菌的耐药特别是多重耐药问题日趋严重。而获得外源性耐药基因是大多数细菌产生耐药性的原因。具有捕获及表达外来耐药基因能力的整合子-基因
长江中游地区历来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重地,在我国当代和未来可持续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也是我国洪涝灾害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地学角度来
冠状病毒是是已知RNA病毒中基因组最大的包膜病毒,在人类、其它哺乳动物类以及鸟类中广泛传播;近十几年来,冠状病毒已经引起两次世界范围内的流行:SARS-CoV和MERS-CoV,死亡率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