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起,国务院、国家体育总局以及各个省市颁布了一系列发展体育产业的政策和法规,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迎来了新的春天。随着我国居民经济收入、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健康以及文化生活的需求也逐渐增多,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走进身边的体育场馆,欣赏一场精彩的体育赛事、文化演出或者与亲朋好友一起锻炼身体。体育场馆是体育产业发展的基础与载体,其发展是整个文体产业非常重要的支持力与推动力。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化改革,体育场馆运营模式也逐渐走上市场化、多元化的改革道路。互联网时代,体育场馆已开始致力于将智能产品、高新技术与创新服务相结合,打造自己的“智慧场馆”品牌,与周边产业联合进行多维度的营销推广。进而为场馆带来更多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形成完整产业链,促进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率先发展的五棵松体育中心已初显成效。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地考察法、逻辑分析法、数理统计法,以五棵松体育中心为例,首先对在“互联网+“背景下“智慧场馆”的概念、特点进行界定和分析;其次对“互联网+“背景下“智慧场馆的发展优势、现状、存在的问题和风险进行分析。总结归纳出路径选择的原则和方法:撰写在“互联网+”背景下“智慧场馆”的路径选择指导原则。主要包括:(1)可持续发展原则:文中对可持续发展原则主要分为两个方面阐述,一方面是场馆利用、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是互联网大数据的可持续发展。(2)效益平衡原则:指体育场馆在发展过程中,要做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平衡的原则,社会效益有利于促进大众体育健身进一步增强,逐步培养体育消费习惯,进而促进体育场馆的经济效益。在实现“智慧场馆”的经济效益方面。应该体育场馆的核心盈利模式出发分析。盘活场馆运营,才是发展“智慧场馆”的关键所在。(3)市场导向原则:“互联网+”的背景下打造“智慧场馆”要与当前经济社会相适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深度调研市场现状,分析客户的需求和痛点,对体育场馆多种资源进行开发,避免盲目的技术开发造成资源浪费。(4)“去中心化”原则:去中心化,不是不要中心,而是由节点来自由选择中心,任何中心都不是永久的,体育场馆有更多的机会直接参与到体育赛事的策划、组织与营销当中。应在多元化的营销场景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打造“智慧场馆”品牌创新发展。(5)区域发展相互促进原则:一个城市/区域的综合实力对于打造“智慧场馆”起到了支撑作用。场馆应合作有影响力的体育文化品牌企业,引进更优秀的体育赛事、娱乐演出等深受群众喜闻乐见的项目,结合“互联网+”背景下先进的场馆设备设施和宣传渠道,进行有效的文化传播。撰写在“互联网+”背景下“智慧场馆”的路径选择方法,整体思路是对外营销推广与对内管理运营。具体路径如下:(1)完善网络与数据中心,深入开发场馆服务资源;设计适用于场馆管理和营销的产品原型。(2)搭建网络通信基础架构,创新无线网络商业营销;搭建多网融合立体型基础网络架构已成为当今体育场馆中心的必需品。但对于场馆无线网络,建设只是第一步,场馆无线网络未来的商业运营模式才是智慧道路的关注的重点。(3)注重场馆多功能设计,鼓励建设可拆卸气膜场馆;场馆方亟需开拓思路,为场馆的智慧化道路选择更高效率的产品,更好的服务客户和消费者。(4)确立政府部门主导地位,产业链各行业通力合作;保证政府在场馆智慧化建设中的主导地位,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加强对体育场馆从设计之初到运营管理的宏观调控,以及专业人才的培养,引导场馆中心规范有序发展。设立“智慧场馆”补助资金,建立支持“智慧场馆”的投融资服务平台,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的作用。(5)提供全方位多品类服务,完善主流媒体推广策略;在“互联网+”背景下“智慧场馆”应当以主流媒体为宣传平台。与此同时,再辅助其他数据可视化广告推广进行精准营销,获得场馆品牌效益;加强场馆与医疗保健合作,加强可穿戴设备的使用;开发场馆内部导航,助力现场安保秩序维护;结合周边服务消费,增强场馆综合效益(6)致力场馆无形资产开发,增强云端增值回报服务;在“互联网+”背景下,“智慧场馆”无形资产开发路径主要集中于对商业赞助、冠名等多元化的增值回报服务中。(7)加强专业培训考核机制,培养场馆复合型人才;建立行业准入制度和资质认证制度,注重素养和技能培训考核;根据运动项目建立专业指导团队;打造运营管理和品牌营销团队。(8)成立互联网社区论坛,建立服务评估反馈机制。建立有效的用户评估与反馈机制,开展“智慧场馆”用户接受度的调查和分析;建立物联网大数据统计分析系统,根据具有可比性的事实数据评估“智慧场馆”的服务影响力。本文主要的创新点在于:以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单位五棵松体育中心的智慧道路选择为例,借鉴智慧时代“互联网+”与各个产业合作的案例,总结出“智慧场馆”的在未来的建设和运营中,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数据等智能化的技术发展与周边商业多元化的产业联动至关重要。本文结合当今先进的互联网营销推广模式与大数据分析产品为大型场馆中心提出了具体的指导原则以及路径选择。在此之前,国内外基于互联网背景下体育场馆智慧化的发展研究较少,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为“智慧场馆”未来发展提供一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