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n掺杂MCM-41介孔分子筛的合成、表征及其催化环己酮Baeyer-Villiger氧化

来源 :湘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xjmbx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ε-己内酯(ε-CL)是一种重要的有机中间体和聚合单体,有着广泛的用途。目前,工业上主要是以过氧酸为氧化剂经环己酮Baeyer-Villiger氧化来生产ε-己内酯,存在高爆炸性和副产羧酸等缺点。用低浓度H2O2(27%)代替传统的过氧酸作氧化剂,环境友好且原子利用率高,更符合绿色化学发展的需求。但由于27%H2O2水溶液氧化活性低,开发高效的催化剂则成为环己酮经Baeyer-Villiger氧化制ε-己内酯的关键。本论文先在低模板剂浓度和弱碱介质中水热晶化合成Si-MCM-41,用XRD、N2物理吸附-脱附和FT-IR等手段对合成的样品进行表征,考察了加料顺序、水热晶化、晶化时间和焙烧等对合成Si-MCM-41的影响,确定了氨水和正硅酸乙酯(TEOS)的加料顺序和较佳的晶化时间。在Si-MCM-41的合成研究基础上,采用水热晶化法(DHT)和模板离子交换法(TIE)合成Sn掺杂MCM-41介孔分子筛,用XRD、N2物理吸附-脱附、FT-IR、ICP-AES、TEM等手段对样品的结构特征进行了细致的研究,考察了Sn前驱体和合成方法对合成Sn掺杂MCM-41介孔分子筛的影响。研究表明:DHT法合成的Sn-MCM-41,Sn物种主要进入分子筛的骨架中;而TIE法合成的Sn/MCM-41,Sn物种主要位于分子筛的表面。本论文还研究了Sn掺杂MCM-41介孔分子筛催化环己酮Baeyer-Villiger氧化反应的性能,讨论了反应温度、催化剂用量、原料配比、反应时间、溶剂等工艺条件对催化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DHT法制备的Sn-MCM-41介孔分子筛的催化活性明显高于TIE法制备的Sn/MCM-41介孔分子筛的催化活性;Sn掺杂MCM-41介孔分子筛的结构参数对催化活性无明显影响,催化活性主要取决于分子筛中骨架Sn物种的浓度,表面Sn物种不利于主反应的进行。反应较优的工艺条件为:0.1mol环己酮,H2O2/酮(mol.)=2,1gSn-MCM-41(50),30g1,4-二氧六环,70℃下反应4h,环己酮的转化率可达28.73%,ε-己内酯的选择性为58.92%。Sn-MCM-41(50)介孔分子筛催化剂重复使用四次后,活性有所降低,但前三次仍可保持较高的催化活性,催化剂失活的原因可能是活性组分Sn有所流失。借助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定性分析了反应生成的副产物主要有6-羟基己酸,2-环己烯酮,2-羟基环己酮等。双氧水的酸性是导致主产物ε-己内酯水解成6-羟基己酸的主要原因。
其他文献
《漩流降噪特殊单立管排水系统技术规程》(CECS 287:2011)已于2011年7月1日正式颁布实施。漩流降噪特殊管件是漩流降噪特殊单立管排水系统的技术核心,该系统具有水力工况好,
从企业战略角度分析了现金流战略管理的内涵及其特征,提出现金流战略管理动态平衡的管理理念,即现金流长期平衡、结构平衡和风险平衡,并在此基础上,初步设想采用战略性现金流
目的研究芸香甙(Ru)对脑缺血再灌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小鼠脑缺血再灌模型通过结扎双侧颈总动脉并尾部放血0.3ml,再灌后,记录异常神经症状和断头后张口喘气时间,测定脑组织中乳酸脱氢酶(LDH)含
本文借鉴国标中合成着色剂的前处理方法,对食品中的10种合成着色剂进行分离检测。经试验表明,本方法采用梯度洗脱,多波长同时测定食品中10种合成着色剂,方法稳定,线性范围好,灵敏度
<正> 随着市场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一二线市场无疑是各大品牌战争的正面战场,而在这种正规作战中,只有大军团、大资本、大投入,才会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但是在现今市场大
针对X射线脉冲星导航中航天器模型的强非线性、高阶模型不确定性等问题,提出应用非线性预测滤波(NPF)算法实时估计航天器的轨道信息。首先,建立具有模型不确定性的X射线脉冲
P2P网络借贷目前表现出"迅猛发展但乱象频生"的特征。这一新型融资方式的发展对我国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需要规范与扶持并重。针对P2P网络借贷的法律风险、运
通过对1991—2010年中国农村水利投资分析,发现农村水利投资总量增长速度快,但波动性和阶段性特征明显,而农村水利投资机制不健全是导致投资波动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
文章以2009年9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为依据,建立"新农保"个人账户精算模型,测算农村人均纯收入不同增长预期下个人账户的替代率水
过敏反应是指过高的异常的免疫反应,是一类严重威胁公众健康的慢性疾病。过敏反应病是临床多发病,且近年来其发病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对过敏反应病的治疗,目前有多种方法,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