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约翰·塞尔是美国赫赫有名的哲学家之一,尤其在当代西方心灵哲学领域。塞尔令人振奋的清晰头脑和强有力的常识感,对强人工智能理论提出了最为著名的“中文屋论证”,引起了针对该问题长达数十年的批判与反批判。塞尔从研究语言入手,对唯物主义和二元论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做出了语言向度的阐释,并且吹响了一场关于心身问题的范式革命。由于对语言意义的重视,塞尔的视野拓展到了心灵哲学领域。在心灵哲学中,塞尔认为最为重要的就是意识,而意识最为重要的就是意向性。背景理论是塞尔的意向性理论中的核心观点之一,他通过在言语行为研究中对意义的探究,引发了对“意向性如何发生”的追问,从而提出了颇具特色的“背景假说”。 本文试图揭示出背景不仅仅只在心灵哲学中对意向性的自然化有着重要作用,它还在语言哲学中背景化作“语境”对字面意义进行确定,在社会哲学中背景因果关系理论很好地阐释了背景与社会规则结构的关系,在道德哲学中背景更能有效防止道德不牢现象。因此,背景理论就是贯穿塞尔整个哲学发展的一条线索。本文拟从以下几个部分开展研究: 第一部分系统阐述背景理论的主要内容; 第二部分详细叙述在语言哲学中背景是如何萌芽以及它作为语境是如何对字面意义进行确定的; 第三部分深入研究背景的存在证明以及作为意向性发生必要条件的背景的前意向性特征; 第四部分主要研究背景的功能以及背景因果关系理论在社会实在建构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 第五部分着重探索意志不坚的发生机制以及背景对于解决意志不坚或道德不牢现象的作用。 国内外学者对塞尔的思想研究主要集中在言语行为理论、中文屋论证、集体意向理论等问题上,几乎没有研究学者以背景理论作为研究主题,因此这是本论文的第一个创新之处;其次,从语言、心灵、社会和道德四大哲学主题的角度来研究背景理论,多维度和多视角的研究方法是本论文的第二个创新之处;再者,塞尔作为一个高产和活跃的哲学家,对于塞尔晚期转向道德哲学的代表作《行动中的理性》,国内学者几乎无人问津,所以本论文第三处创新的地方就是对塞尔道德哲学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