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神秘主义作为一种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在我国文化形态上主要表现为鬼神信仰、万物有灵,并在民间有着深厚的积淀,同时也反映到文学创作之中。从总体上来说,神秘主义在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中经历了一个由祛魅到复魅的过程。 清末民初,中国上下还被一层巫魅文化氛围所笼罩。在“赛先生”的号领之下,经过对巫魅文化的批判、科学与玄学大讨论以及非宗教运动,逐渐形成了对中国本土神秘主义祛魅的文化语境。在这种语境中,现代小说创作担负起了批判民间鬼神文化与宗教神秘意识的职能。与此同时,在进化论盛行的情况下,一些五四精英知识分子把西方新浪漫主义思潮中的神秘主义也作为一种更为进步的文化潮流引进导中国。于是出现了一种极为相背的现象,一方面中国本土神秘文化遭受大力批判,另一方面西方的神秘主义又被大力译介、争相模仿,现代戏剧的神秘意味、初期象征诗的神秘倾向都显示移植西方神秘主义的激情。直到二十年代末期,这些精英才从神秘主义的幻梦里清醒过来,转而批判这种神秘倾向。到了三十年代末期,一些作家陷入了科学的质疑,沈从文从神之再现到对神秘抽象的迷恋显示了科学怀疑主义力量的存在。但总的来说,科学对神秘主义的祛魅作为已经演化为一种意识形态。 直到八十年代中期,思想信仰界一度出现真空、国外人类学、文化学被引进到中国,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作家问鼎诺贝尔文学奖等诸多因素让新时期作家又想起鲁迅先生说过的话,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于是民间的鬼神文化、原始宗教被他们看作是走向世界的筹码。以韩少功为代表的寻根小说家率先把笔触伸向了偏远民间,先锋作家以书写世界的神秘感来标榜自己的先锋姿态。在批判中国本土神秘主义文化近一个世纪之后,神秘主义在文学作品里复魅了。在复魅的文学作品里,显示了三种不同的价值立场。以韩少功为代表的一批寻根作家,他们有明确的科学与理性意识,对鬼神文化持否定的立场。以贾平凹为代表的作家,对民间神秘文化采取完全认同的立场,并在世界观上陷入了神秘主义。先锋作家更多的是基于审美的考虑与标榜姿态的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