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颈静脉孔区(jugular foramen,JF)入路的显微解剖,利用该入路一期切除颅内外沟通型复杂病变。对颈静脉孔区的显微解剖进行观察与量化分析,为颈静脉孔区的手术提供解剖依据。方法选择福尔马林固定保存良好的成人尸头湿标本15具(30侧),分别于双侧颈总动脉和椎动脉灌注红色乳胶,颈内静脉灌注蓝色乳胶。在手术显微镜下进行联合上颈段经JF区入路的解剖操作,测量相关数据。磨除颅底骨质,显露重要的血管、神经等结构的显微解剖关系;观察并拍摄他们的关系;对颅底重要骨性标志、颅底孔洞之间的距离进行测量,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统计结果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结果对C1-C4上颈段解剖,切除C1横突,游离椎动脉C1-C2段及水平段;充分切除颈静脉结节、颈静脉突及部分枕骨髁;迷路后切除乳突,显露半规管,轮廓化面神经垂直段,全程暴露乙状窦,打开颈静脉孔;扩大了JF区的显露并测得相关参数,如乳突尖间距枕髁外缘中点为(29.65±3.24)mm;枕髁后缘距舌下神经管内口为(10.10±0.81)mm;颈静脉球距面神经垂直段间距左为(6.8±0.35)mm,右为(4.6±0.33)mm。切除枕骨颈突、从后方显露JF ,然后切除乳突及迷路下岩骨,轮廓化面神经垂直段,扩大JF外侧显露。游离椎动脉C2~C1段和水平段,切除C1横突,扩大颈部显露。鼓乳切迹、二腹肌后腹与面神经关系密切。颈静脉孔可划分为三部分:前内侧的岩下窦和舌咽神经,中间的迷走神经和副神经,后外侧的乙状窦。岩下窦以三种形式回流颈静脉球:穿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之间,穿迷走神经和副神经下方,形成短静脉与颈内静脉伴行,三种形式可同时存在,也可单独出现。椎动脉可位于舌下神经的腹侧,穿舌下神经之间或位于舌下神经背侧。小脑后下动脉可勾绕副神经根丝,穿副神经根丝或副神经.迷走神经之间,穿迷走神经根丝或勾绕舌咽神经的上方。结论颈静脉孔结构复杂,熟悉颈静脉孔及其毗邻结构的解剖,有利于该区域影像诊断和手术的顺利进行。通过颈静脉孔区的解剖学和影像学研究,能够为颈静脉孔区骨质消磨术和该区血管病变手术提供客观依据,从而降低该区手术对神经、血管的损伤,提高手术疗效。此入路从多个方向对JF区充分暴露,使面神经、耳蜗、椎动脉、后组颅神经等结构得到保护,术中结合相关解剖参数可很好的完成一期全切JF区颅内外沟通型及延伸到上颈位的病变,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