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稻是高产、稳产、经济效益大的农作物,发展水田生产对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改善人民生活、发展国民经济有着重要的作用。水田最优发展规模是农业生产中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但是,确定水田发展的最优规模是一个研究诸多影响因素和决策问题,它受到农业政策、国家财力、农村经济、自然条件、水土资源、水利工程建设、水利科技、农业技术等因素影响和制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国东北的松辽流域和三江平原,是世界三大块黑土地之一,被称为“北大仓”。三江平原是目前重要的国家级商品粮生产基地。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在三江平原进行了大规模的持续的农业开发,使其成为中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富锦市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松花江下游南岸三江平原上,受三江平原区域构造的制约,形成了低山丘陵零星分布、低平原宽广辽阔的总体布局。富锦市资源丰富,境内沃野无限,坦荡如砥,是全国优质水稻、小麦、大豆、玉米重点产区。农业基础雄厚,是“中国大豆之乡”、“全国生态农业试点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是国家重点农业科技示范区和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但是,该市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地表水地域分布不均衡,年际变差大,年内分布不均,并且地表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差,致使涝旱灾害频繁发生;再加上多年的大面积开荒,湿地面积大量缩小,天然植被遭到严重破坏,湿地生态系统退化,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减弱,造成土地单产不高,总产不稳,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尤其是近年来水田面积的大幅度开发,导致地下水开采过度,地下水位下降,地下水资源动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这些因素已经制约了富锦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研究水田发展的适度规模对保证粮食产量继续增长,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具有重要意义。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水田垦殖历程分析。根据三江平原四次垦荒高潮的时段分布以及近年来各种统计年鉴特别是《农垦统计年鉴》关于富锦市耕地面积统计状况,选择研究区1976、1986、1996和2007年地形图、遥感影像、植被图等反映土地利用利用信息的图件,分析水土地利用现状。在过去三十多年中,富锦市水田的开发利用速度快、规模大,水田的比重在耕地中迅速攀升,耕地结构逐渐发生改变。(2)水田发展适度规模测算。综合考虑全球环境变化、国家粮食需求、区域经济发展、土地资源状况特别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潜力,探讨不同情景下三江平原北部水田发展的适度规模,提出水田开发利用的方案,对水田数量与布局、水田保护、十地整理与整治等问题加以讨论。根据模型测算,当水田发展到270240公顷、旱地529960公顷、水浇地20公顷时可达到经济效益最大化103.363亿元。当水田开发面积超过此值时,水资源的供给可能出现短缺,伴随着地下水位的严重下降及引起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3)水土资源综合利用对策研究。根据富锦市水田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立足于本区域的水土资源状况,根据我国近年来在十地资源管理、生态建设、三农政策等方面的大政方针和改革的方向,提出今后富锦市乃至三江平原北部地区水土资源开发利用特别是水田开发的宏观战略和具体措施:优化水田利用布局、合理开发水田;节约水资源、优化水资源配置;该在中低产田、提高粮食产量:开展灌区前期工作、加强灌排工程建设;培养农业技术人员、提高人均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