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5.12”汶川地震后,结构设计人员对于超过地震设防水准的“大震”日益重视,无论是“大震”还是“巨震”建筑物的倒塌是造成地震灾害的主要原因。目前我国抗震设计方法的三水准要求是“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若能做到房屋“大震不倒”,避免由于建筑结构倒塌而造成的重大人员伤亡,就能从根本上减少地震灾害的损失。建筑结构的倒塌是结构体系在极端荷载作用下抵抗变形的能力不足而导致的,不仅仅是构件的强度不足、延性不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既有建筑薄弱层增设赘余斜拉杆提高建筑结构的整体性和抗震储备能力,提高第二道防线的抗震能力,继而提高结构体系在大震下的抗倒塌能力。在不逐一提高构件强度节约成本的前提下,增设赘余斜拉杆来抵抗侧向变形,达到减小既有建筑结构薄弱层最大层间位移的目的,从而防止薄弱层在遭受超过设防水准的大震作用时层间位移过大而发生倒塌,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为得到增设赘余斜拉杆后建筑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弹塑性响应,对单质点结构体系增设赘余斜拉杆,进行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弹塑性时程分析,研究赘余斜拉杆发挥作用的不同条件以及斜拉杆的刚度取值范围。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基本周期T=0.6s和T=0.8s的单质点结构体系增设的赘余斜拉杆发挥作用的时间越早,赘余斜拉杆刚度越大对于限制最大相对位移的效果越好。基本周期较长的T=1.0s单质点结构体系增设赘余斜拉杆的效果较差,而且对于u、n的选取要十分谨慎。对既有建筑结构增设赘余斜拉杆后在不逐一提高构件强度的情况下提高了整体的抗震性,有效地提高了结构的抗倒塌能力,保障人员安全。本文完成工作主要为:(1)将既有建筑薄弱层等效简化为单质点结构体系,在已知既有结构的基本周期T的情况下,求单质点体系的初始有效刚度;(2)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对等效简化的单质点体系进行9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弹塑性时程分析,得到单质点结构体系弹塑性动力响应;(3)对等效简化的单质点体系增设赘余斜拉杆,然后同样进行9度罕遇地震下的弹塑性时程分析,分析弹塑性动力响应中质点最大相对位移的变化情况,即分析对薄弱层的最大相对位移的限制情况;(4)分析增设的赘余斜拉杆起作用的时间以及刚度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