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日常语言交际中,很多词语或结构所传递的信息往往不是其自身编码的字面意义,也不同于其原型意义或原型概念。在语言选择与使用中,人们创造新词、合成新词、或直接借用其它语言中的词语与用法;更突出的现象是,使用中的词语、结构可能出现近似用法、约略用法、喻式用法(如隐喻、夸张、借代等),而非严式的刻意用法。在话语理解时,人们可以在未知精确词义的情况下,充分利用语境因素去推知、获取某一词语或结构在交际中的语境信息。这在话语理解中很常见。对此,心理语言学、词汇学、语义学及语言哲学等有不同的解释。也有学者从语用语言、社交语用、认知语用等视角进行诠释,但目前还缺乏系统分析,本研究的目的在于进行类似尝试。词汇语用学是二十世纪末在国外语言学研究中出现的一个新概念(Blutner 1998),主要关注语言使用中不确定性词义的语用处理。它涉及语用学与语义学(尤其是认知语义学)、词汇学、认知语言学等之间的界面研究,包括词义的语用收缩和语用扩充等信息加工,特别是话语理解中特定词汇信息的语用处理。词汇语用学可以从语用语言、社交语用、认知语用等角度探讨交际中的词语使用与理解,属于词汇的多维研究。Dan Sperber和Deirdre Wilson在其专著《关联性:交际与认知(1985/1995)中提出的关联理论对语用学影响很大。关联理论是一种交际理论。Sperber和Wilson从认知心理的角度研究语言交际,指出语言交际是按一定推理思维规律进行的认知活动,是一个明示-推理过程。根据关联理论,关联是交际的最基本原则。因为它是认知的基础,而不是因为说话者必须遵守此准则。Sperber和Wilson定义关联性为:(1)在同等条件下,语境效果越大,关联性越强;(2)在同等条件下,理解话语付出的努力越小,关联性越强。关联理论的中心就是最佳关联原则,任何交际行为都必须确保其最佳关联性。从关联理论的角度研究词汇的语用充实,这方面的研究目前在国内还比较少。本文试图从关联理论的角度分析词汇的语用收缩与语用扩充。语用收缩与扩充(包括约略、隐喻、类别延伸等)都是一个寻找关联性的过程。听话人无须首先解析词语的字面意义、原型意义,该词语等明示刺激仅是激活听话人相关语境假设的导线,听话人就是根据该明示刺激以及(非)语言语境所激活的语境假设进行选择。此过程也是按照最简认知处理路径进行的,寻找关联信息是制约听话人进行语用收缩和语用扩充的基础,其间的语境假设、输入信息和认知效果等之间互相调节;对于某一词语或结构,一旦听话人认为自己寻找到足以关联的语境信息,语用收缩或语用扩充即告停止,而不会无限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