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使得全球经济从繁荣突然进入衰退。欧债危机为各国处理本国政府债务问题敲响了瞥钟,我国也开始重视政府债务。在对冲次债危机为我国经济带来的下行风险,我国实施大规模的经济刺激计划,大幅放松货币供给,在这个过程中,地方政府举债规模大幅增长以为投资融资,这为后期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埋下了除忧。在此背景下.国内学者对政府债务的研究成果开始增多,并形成一系列成果。从这些研究成果看,其内容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对欧债危机的探讨.二是对闲内的启示。本文在大量文献的阅读基础之上,先从理论方面对政府债务进行系统分析,介绍了政府债务的基本概念和分类以及我国政府债务的基本界定和相关口径,我国的政府债务主要是按照性质和行政级别不同的债务人来划分的,具体分为中央政府债务与地方政府债务,前者的债务人是中央政府也就是国家,后者债务人是地方政府。在我国,由于法律规定地方政府不能直接负债,因此这里所讲的地方政府债务涵盖的范围更为广泛,主要包括地方政府所属的企事业单位,为建设公共设施或公益活动,从事政府职责范围内的经营和建设活动,而直接借入的债务,另外还有地方政府或其所属企事业单位,为其他债务提供担保所形成的或有债务。接下来本文介绍了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风险现状。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是指地方政府由于无法清偿到期债务而引发的信用风险或事件。我国学者对此进行了充分研究,我国地方习交府债务风险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规模、结构、管理以及违约风险。我国地方债务风险的产生既有地方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存在冲突等宏观因素,也有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其他因素。宏观原因主要足经济高速发展与财政体制存在冲突:1、经济高速发展是地方债务产生发展的客观基础:2,财政体制现状是地方债务形成的重要因素,分税制产生的一个问题是政府财权事权不匹配,事权大于则一权,导致地方政府的财政困难.这是地方政府债务持续扩大的一个直接原因;3,法律法规不完善也助推了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的不断扩大:4、行政管理体制不到位是地方债务形成的内在动因:5、管理机制不健全是地方债务规模膨胀的管理层面上的原因。除以上宏观原因外信息不对称前提下政绩考核机制的缺陷也是导致地方政府过度举债引发债务风险的关键因素。我国预算法明确规定,地方政府严禁以各种方式举借债务,但由于财政体制原因,地方融资需求迫切,因此转向地方融资平台变相融资,地方融资平台的负债也成为地方政府债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本文还集中对地方融资平台债务的相关情况进行了分析。地方融资平台债务其有明显隐藏性,因为它不体现在地方政府的资产负债表中,很容易受到操纵,因此一直以来市场对地万政府债务规模颇多争议。按照官方说法.审计署统汁显示2010年底全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余额约为10万亿。地方融资平台债务的风险主要体现在直接偿债风险和土地财政的可持续性风险等方面。地方融资平台债务总体规模增长势头仍在持续,同时各种债务结构不尽合理。一方面,土地是平台公司的资产,土地价格的高低直接影响平台公司的资产负债表,进而影响公司资质。土地是相当部分城投公司的主营业务之一,公司通过出让土地获取收入,因此土地收入是平台公司的重要现金流来源。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对大多数城投提供隐性担保,政府担保的质量与当地市场情形有关。因为土地出让收入也是地方财政的主要来源,土地价格波动必然是地方则政收入受到影响,从而影响地方政府对城投公司的担保能力。随后本文论述了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风险防范措施。我国地方政府债务主要是融资平台债务,与发达国家的市政债务有相似之处,因此有必要借鉴国际上成熟的市政债券发行、监管和处置机制。国外政府债务管理方式有以下特点:一是政府级次较少,易于管理。一是法制化管理,建立监督管理体系。二是金融市场发达,市场透明有效。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可吸收其有益的方面:一是推进省直管县改革,减少政府财政层级;二是加强法制建设,对地方债疏堵结合;三是完善债券市场环境,加快金融市场建设。从短期来看,应加强债务清理与动态监控,预防并控制具体的债务风险,对于可能发生债务违约的事件,考虑遵循“用时间缓释风险”的思路;对于流动性债务困境,可以考虑推进债务重组:对于具有一定收益性的项目,可以出售项目资产筹集偿债资金。从长期来看,则应从制度、机制等方面综合考虑,一是促进财权事权合理化;二是理顺地方政府债务形成机制;三是建立举债项目预算管理和偿债基金机制,规范债务形成和偿还过程;四是建立健全债务风险防范机制;五是加速地方财政与债务信息披露制度建设。总之,要借鉴国际经验,建立统一的政府会计准则和信息管理系统,并在此基石上加强对地方债务的监管。要推动预算体制改革,实现地方政府负债的显性化,建立健个统计报告制度和信息公开制度,提高地方政府的财政与债务透明度。本文的创新点在于:在梳理中国地方政府债务形势的基础上,吸取可为中国借鉴的经验,分析厂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和债务违约风险,在此基础上从强化地方政府则力、梳理地方政府债务形成机制等方面提出风险防范建议。这些建议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