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有关林语堂及其作品的研究越来越多地受到国内人士的关注和重视,作为一个有过丰富海外生活经历的中国现代作家,林语堂以他自身对中国文化的深刻体验及对西方文化的了解为创作来源,在他的作品中抒写了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家庭文化中的众多男性人物形象,通过抒写男性人物的生活及那些人物对生命的体验来展现他自身对人类命运在不同文化中产生不同结局的深刻反思。林语堂一生著述无数,可谓是一个丰产的作家,其中小说共有七部:《京华烟云》、《风声鹤唳》、《朱门》、《唐人街》、《赖伯英》、《红牡丹》以及《奇岛》。笔者在这里主要是借林语堂小说中的众多男性人物扮演的不同角色来分析作者自身对人类命运及中西文化在人生不同阶段所产生的影响的关注,进而追寻林语堂自身的人生态度。小说中的男性人物形象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中老年男性,另一类是青年男性。这两类男性以两种身份践行着作为男性的人生使命,即作为自然身份与社会身份的父亲、儿子、丈夫与臣民。为了确定和实现传统男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使命,这些男性需要遵守社会既定的角色规范,在既与传统文化保持亲近距离的同时,又具有西方文化的特质和印记,包含着林语堂自我价值的实现与渴望。这种复杂的文化特征造就了他笔下男性人物矛盾复杂的人格特征。正像林语堂自己所说“一捆矛盾”。男性人物身上既具有中国父权制下男性在传统社会中的各色形态,同时又以各种方式否定颠覆这种定位——在双重文化体系下的多重人格特征。除了对男性文化命运进行深入思考和关注外,又因受西方文化自由、热情奔放、充满个性色彩的个人主义思想的影响,林语堂把焦点还集中在这些男性人物如何处理和对待女性的问题上,通过这些来体现其在历史现实和文化中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儒家传统文化对男性的角色定位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西方文化似乎更注重男性勇敢的冒险精神及个人主义的实现,林语堂把自己的对中国儒家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理解都融入了对他笔下男性人物的塑造上,尤其是透过小说中家庭文化中的父亲角色以及社会这个大家庭中父亲的作用来阐释不同文化之间相互融合的可能性。由于这些父亲身上具有了东西两种文化的特征,所以在作者关注男性命运的同时也融入了对多元文化如何共生的思考,以父亲形象隐喻了对中国文化的看法,以父子关系的冲突及最终和解表达了对多元文化相互融合的理想展望。本文选取林语堂小说中形形色色的男性形象,通过分析传统文化下男性所扮演的自然角色和社会角色来探讨男性文化命运及作者对不同文化相互融合下男性理想的生存状态的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