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命运的文化解读

来源 :西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kai97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有关林语堂及其作品的研究越来越多地受到国内人士的关注和重视,作为一个有过丰富海外生活经历的中国现代作家,林语堂以他自身对中国文化的深刻体验及对西方文化的了解为创作来源,在他的作品中抒写了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家庭文化中的众多男性人物形象,通过抒写男性人物的生活及那些人物对生命的体验来展现他自身对人类命运在不同文化中产生不同结局的深刻反思。林语堂一生著述无数,可谓是一个丰产的作家,其中小说共有七部:《京华烟云》、《风声鹤唳》、《朱门》、《唐人街》、《赖伯英》、《红牡丹》以及《奇岛》。笔者在这里主要是借林语堂小说中的众多男性人物扮演的不同角色来分析作者自身对人类命运及中西文化在人生不同阶段所产生的影响的关注,进而追寻林语堂自身的人生态度。小说中的男性人物形象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中老年男性,另一类是青年男性。这两类男性以两种身份践行着作为男性的人生使命,即作为自然身份与社会身份的父亲、儿子、丈夫与臣民。为了确定和实现传统男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使命,这些男性需要遵守社会既定的角色规范,在既与传统文化保持亲近距离的同时,又具有西方文化的特质和印记,包含着林语堂自我价值的实现与渴望。这种复杂的文化特征造就了他笔下男性人物矛盾复杂的人格特征。正像林语堂自己所说“一捆矛盾”。男性人物身上既具有中国父权制下男性在传统社会中的各色形态,同时又以各种方式否定颠覆这种定位——在双重文化体系下的多重人格特征。除了对男性文化命运进行深入思考和关注外,又因受西方文化自由、热情奔放、充满个性色彩的个人主义思想的影响,林语堂把焦点还集中在这些男性人物如何处理和对待女性的问题上,通过这些来体现其在历史现实和文化中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儒家传统文化对男性的角色定位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西方文化似乎更注重男性勇敢的冒险精神及个人主义的实现,林语堂把自己的对中国儒家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理解都融入了对他笔下男性人物的塑造上,尤其是透过小说中家庭文化中的父亲角色以及社会这个大家庭中父亲的作用来阐释不同文化之间相互融合的可能性。由于这些父亲身上具有了东西两种文化的特征,所以在作者关注男性命运的同时也融入了对多元文化如何共生的思考,以父亲形象隐喻了对中国文化的看法,以父子关系的冲突及最终和解表达了对多元文化相互融合的理想展望。本文选取林语堂小说中形形色色的男性形象,通过分析传统文化下男性所扮演的自然角色和社会角色来探讨男性文化命运及作者对不同文化相互融合下男性理想的生存状态的思索。
其他文献
趋同理论、循环累计因果理论以及制度学派的理论为分析东西部差异的缘由及其解决方案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借鉴.解决东西部差距问题首先要确定切实的趋同目标,条件β趋同是短期较
健身气功历史悠久,是中国传统的养生导引术之一。自2003年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首次推出健身气功4套传统功法至今,共推出了9套传统功法和4套竞赛功法。然而,健身气功
<正> AIP是“不依赖空气的动力装置(air-independent propulsion)”的英文缩写,是常规潜艇的新型推进系统,它可使潜艇在水下长时间不借助外界空气航行或停留,达到与核潜艇水
1993年,王晓明等人发表的《旷野上的废墟——文学和人文精神的危机》一文,使人文精神问题得到了广泛关注。从此,由文学界进而扩展到教育界。经过多年的教育实践,人们已经越来
纵览97年刑法实施以来的立法解释以及司法解释,似乎没有哪一个领域像国家工作人员一样备受“青睐”。迄今为止,全国人大常委会出台的九个立法解释中,有两个与国家工作人员的
论文由六章组成。第一章旨在回答什么是无效刑事诉讼行为。作者以刑事诉讼行为概念和理论的发展流变为起点,借由对刑事诉讼行为效力问题的分析引出无效刑事诉讼行为概念。并
城市街块公共空间设计对社会秩序完善、个人人格完善都产生重要的影响。在近代中国,对城市公共生活、公共空间的关注几乎中断百年,今天我们应加倍弥补过去的欠缺,并顺应时代
韦庄是晚唐史上一位诗词兼善的作家,还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在其现存的三百二十余首诗歌中,展现了韦庄为实现“有心重筑太平基”的理想而不顾战火纷飞一次次辗转南北、赴京赶
刑名是一个法学基本概念,亦即刑罚的名称。迄今为止中国古代刑名的研究仍局限在法学领域,研究者多为法学界学者,他们在研究中大多将古代刑罚看作古代刑法史的基本组成部分,重
经济迅猛发展,各种资源最大限度的发挥着它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但资源的耗竭及其资源的浪费已经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问题,因此,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已成为时代的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