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众旅游的发展使得旅游者越来越追求独特的体验,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已经不再是单纯的走马观花。因此,旅游目的地、旅游规划、策划部门都在不断地开发新的旅游景区、项目,增加旅游者的体验性,得以提升旅游者的体验质量。目前,在旅游目的地的开发过程中,旅游目的地及目的地居民的文化和日常生活予以开发和包装,打造成可供旅游者欣赏的旅游景观和消费的旅游产品。类似的实践在旅游中已经不断出现,但是相关的理论探索还有进一步完善的必要。因此,本文拟对这一现象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分析,从而得出相关的理论基础,为以后的旅游实践活动提供理论依据。在这项研究中,本文的关注点在于回答这样一些问题: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会把哪些事物当作旅游景观?人在旅游者的景观建构中扮演着怎样角色?旅游者为何要把与目的地居民有关的文化和日常生活当作景观?旅游者如何进行这种景观化体验?这些景观化体验是否会影响旅游者的旅游体验质量?本文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首先,通过访谈和文本资料的分析,来阐述本文的理论观点。再运用调查问卷的形式,为本文定量研究做出补充。最终,本文主要得出如下结论:(1)本研究主要是从旅游凝视的视角出发,研究旅游主客关系,提出了主客关系中一个新的维度,即人的景观化。(2)人的景观化在旅游者旅游过程中普遍存在,旅游者对东道主、旅游者主体间的相互凝视,构成了人的景观化的一种表现。同时,这些“景观人”的形成实际上借助了各种“道具”形式,包括建筑、交通工具、运输网络、商业设施、服饰、仪式、民俗、特色小吃、生活场景等。其中,旅游者的凝视起着重要的作用。(3)旅游者通过对符号的解读、差异化的追寻以及审美化的建构,最终建构人的景观化过程。在此过程中,旅游者的感官、互动以及情感体验三个方面,能够帮助旅游者更好地实现体验。(4)旅游者对人的景观化的认知程度对旅游者的体验质量具有影响作用。特别是旅游者通过与景观、景观人的互动、交往,会对旅游者情感体验有着直接的影响,从而影响旅游者最终的体验质量。本研究作为一项探索性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其理论意义在于,本文归纳出旅游主客关系和旅游景观研究中新的范畴,同时对厄里的旅游凝视理论进行完善。本项研究的现实意义是,为未来旅游目的地的规划和策划提供了理论依据,特别是对于一些具有民俗风情的旅游目的地来说,可以进一步丰富其旅游景观类别,同时增强旅游者的体验性和互动性,提高旅游者的旅游体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