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依据中、新生代东南亚板块汇聚区活动背景,将岛弧带盆地划分为岛弧外侧的弧前盆地和岛弧内侧的弧后盆地,并将研究区划分为西部的苏门答腊岛弧带和东部的爪哇岛弧带。在分别研究苏门答腊岛弧带和爪哇岛弧带弧前、弧后盆地构造演化的基础上,认识岛弧带成盆过程及其异同,进而总结出含油气盆地烃源岩特征。在研究盆地构造演化过程中发现岛弧带在中新世-上新世发生过区域性构造运动,主要表现为盆地受挤压发生隆升反转,经过对构造活动强烈程度的差异性研究,发现苏门答腊岛弧带构造运动比爪哇岛弧带构造运动强烈,中苏门答腊盆地和南苏门答腊盆地构造活动最强,西爪哇盆地次之,北苏门答腊盆地和东爪哇盆地最弱。这期构造运动对应着一个圈闭形成期,因此对油气成藏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平面上,构造活动更强烈的盆地油气侧向运移更远;在垂向上,油气分布受构造活动和地层发育情况共同决定,构造活动强烈的盆地油气垂向运移远,但运移至上新统的油气保存条件差,盆地内油气主要在中新统富集,构造活动弱的盆地油气垂向运移近,但运移至上新统的油气保存条件好,盆地内油气主要富集于始新-渐新统深部层系中,由于北苏门答腊盆地始、渐新统地层缺失,所以油气富集在中-上新统地层中;在圈闭类型方面,构造活动强烈的苏门答腊各盆地中构造圈闭相关油气占比明显大于构造活动较弱的爪哇各盆地。以上结论在南苏门答腊盆地和东爪哇盆地的解剖过程中得到了验证。最后,在取得中新世-上新世构造运动对成藏控制作用的认识的基础上,结合勘探开发情况和中新统礁灰岩发育情况,认为南苏门答腊盆地礁灰岩是研究区下一步勘探的重点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