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前瞻性临床研究评价两型肝包虫病不同手术方式的疗效。评价合并胆道并发症的肝两型包虫病不同诊治方法的疗效;初步探讨合并严重胆道并发症的特殊肝包虫病例中药物、介入、手术综合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尤其是自体肝移植在合并严重胆道并发症的终末期肝泡型包虫(alveolar echinococcosis,AE)中的应用价值。评价囊型包虫(cystic echinococcosis,CE)特异性细粒棘球蚴囊液半纯化抗原B(echinococcosis granulosus antigen B,EgB)抗体和泡型包虫特异性多房棘球蚴抗原2(echinococcosis multilocularis antigen2,Em2)抗体水平在两型包虫病的诊断、判断病灶活性、免疫分型、随访中的意义;初步探讨辅助性T细胞17(T helper cells17,Th17)和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相关细胞因子对肝CE,糖链抗原19-9(Carbohydrate antigen19-9,CA19-9)对肝AE的免疫分型、随访中意义;评价各项免疫学指标在合并胆道并发症的肝两型包虫诊断,活性判断,随访中的意义;方法:1)研究对象2008年9至2010年9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收治的319例肝CE患者严格按照本研究纳入标注纳入115例患者,9例中途退出,这106例研究对象随机方法分为三个组即改良内囊摘除术组30例,外囊完整剥除组36例,外囊次全切除术组40例。收治的44肝AE患者严格按照本研究的纳入标注纳入26例患者,分根治性治疗组11例和准根治性治疗组15例分为两个组,临床观测指标进行比较。2)通过对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自2002年1月至2010年1月手术治疗的907例肝囊型包虫病人中合并胆道并发症及胆道相关并发症的284例患者和对2000年1月至2011年1月诊治的96例肝泡型包虫病合并胆道并发症5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3)对两例自体肝移植治疗的肝AE患者临床资料的进行分析。4)通过对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2年6月到2006年11月诊治的原发284例肝CE患者(肝CE组)、手术治疗的28例和药物治疗随访的9例共35例肝AE患者(肝AE组)和新疆包虫病研究所流行病学调查收集的健康人血249分(健康对照组)分别进行EgB和Em2抗体水平的检测,计算EgB和Em2抗体在两型包虫诊断中的灵敏度、特异度、Youden指数、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阳性预报值、阴性预报值。并284例肝CE患者根据WHO/IWGE影像学肝囊型包虫标准化分型分为活性(包括CE1型,CE2,CE3和混合性)和无活性(包括CFA,CFA)两组,37例肝AE患者根据影像学分型分侵润增殖型,纤维钙化型,液化坏死型三组,探讨EgB和Ein2抗体水平与包虫活性的相关性。284例肝CE患者和37例肝AE患者治疗方式不同分根治性和非根治性(包括药物治疗)两组,分别治疗前、后(每6月一次)检测Eg和Em2抗体水平。CE组随访12月至66月(平均33±4.5月),AE组随访12月至66月(平均42±6月),评价EgB和Ern2抗体在两型包虫病的诊断,疗效随访中的意义。5)将2008年9月至2010年9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肝胆包虫外科诊治的肝CE患者36例,体检中心体检的健康人20例分为健康对照(Healthy control,HC)组,肝CE组(21例)和肝复发囊型包虫(Recurrent cystic echinococcosis,RCE)组(15例)三个组。36例肝CE患者根据WHO/IWGE分型分CE1,CE2,CE3,CE4/CE54个组,分别6例,17例,6例,7例患者,手术方式不同分两个组,根治性手术组17例和非根治性手术组19例。而同期手术治疗的肝AE患者44例根据分型分3组侵润增殖型21例,纤维钙化型13例,液化坏死型10例三组。手术方式不同分两个组,根治性手术组23例和非根治性手术组21例。随访12月,分别在术前,术后1月,3月,6月,12月对肝CE患者检测Th17和Treg相关细胞因子和对肝AE患者检测CA19-9水平。探讨Th17和Treg相关细胞因子和CA19-9水平与两型包虫活性和疗效随访中的意义。结果:1)①肝CE组共计106例手术治疗患者的治愈达106例(100%)。内囊摘除组术后残腔并发症、带管引流时间等均显著高于外囊完整剥除组和外囊次全切除组(P<0.05);外囊完整剥除组术后平均住院天数、肝功不全、手术耗时、出血量等均高于其他两组个手术组(P<0.05)。②肝AE组准根治性手术组患者出血量显著低于根治性手术组,住院时间显著短于根治性手术组,而在病灶复发及转移、梗阻性黄疸及远期死亡患者例数方面显著高于根治性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手术时间、胸腔及腹腔积液、胆汁漏、胆管炎及围手术期死亡例数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①包虫破入胆道并梗阻性黄疸和(或)胆道感染组(51例):腹部超声(SUG)、CT检查、核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分别检查51、42、27、7例,包虫囊肿破入胆道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78.4%,85.7%,100%和100%。术中缝合胆瘘口的28例患者中3例(10.7%)出现术后残腔胆漏,而未缝合23例中17例出现残腔胆瘘(74%)(P<0.01),其中3例是严重胆瘘(每日胆汁引流量>250ml);②包虫与胆道相通并胆道感染和(或)包虫囊肿感染组:经胆囊管探查减压组(A组)术后残腔并发症、术后带管时间与经胆总管探查T管减压组(B组)差异无显著性,且胆道并发症显著低于B组(P<0.05),胆道探查并减压的两组(A组和B组)术后残腔并发症、术后带管时间显著低于未胆道探查减压组(C组);③包虫破入胆道致过敏并发症8例,胆道狭窄7例,胆道结石3例,胆道出血1例,术后顽固性胆漏者12例,均实施手术包虫囊肿清除同时处理相应胆道并发症及相关并发症,恢复良好;④58例肝AE患者,围手术死亡2例,根治性手术治疗32例,2例复发后再次手术,4例由于吻合口狭窄而再次胆道成形手术而愈。准根治性肝切除10例,其中2例因长期带管感染导致败血症分别术后第6月和第10月死亡,5例病灶继续增殖变大侵犯胆道出现梗阻性黄疸而再次手术。单纯感染灶和胆道引流的故息性手术治疗10例患者中严重的胆道感染死亡4例。肝移植治疗患者中经典原位肝移植2例患者分别术后98天、154天因胆道感染浓度血症死亡,一例原位肝移植患者术后183天因急性排斥反应而死亡。3)两例自体肝移植病例术后随访6月恢复良好。4)EgB抗体诊断肝CE的灵敏度为79.6%、特异度为94.8%、Youden指数为0.744、阳性预报值为94.6%、阴性预报值为80.3%、阳性似然比为15.249、阴性似然比为0.251。Em2抗体诊断肝AE的灵敏度为83.8%、特异度为97.2%、Youden指数为0.878、阳性预报值为75.9%、阴性预报值为97.2%、阳性似然比为29.822、阴性似然比为0.195。肝CE活性组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非活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Em2抗体在肝AE活性判定各组间抗体阳性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疗效随访中EgB抗体和Em2抗体均术后长时间阳性,故短期随访中意义不大,根治性手术后抗体转阴时间明显短于姑息性治疗组,两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治疗9例肝AE患者长期随访中Em2抗体始终在较高水平,但治疗后3月开始有下降趋势。5)①与HC组相比血清IL-17和IL-23水平在肝CE组和肝RCE组显著降低,而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虽然血清IL-17和IL-23水平在肝CE中高于肝RCE组,但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研究结果发现HC组、肝CE组以及肝RCE组血清IL-17表达含量与IL-23的量成正比(P<0.01)。②与HC组相比,血清IL-10和TGF-b水平在肝CE组和肝RCE组显著升高,而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虽然血清IL-10和TGF-b水平在肝CE组中高于肝RCE组,但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对Treg细胞在各组血清中浓度的研究结果发现HC组、肝CE组以及肝RCE组血清IL-10表达含量与TGF-b的量成正比(P<0.01)。③与HC组相比,血清IL-17/IL-10比值在肝CE组以及肝RCE组降低,而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虽然血清IL-17/IL-10比值在肝CE组中高于肝RCE包虫病组,但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与CFA/CE5组相比,血清IL-17水平在CE1,CE2,CE3组中显著降低,而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E4/CE5组相比,血清IL-10水平在CE1,CE2,CE3组中显著升高,而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⑤肝CE忠根治性手术,非根治性手术后外周血IL-10和IL-17水平的比较,术后一个月均比术前有明显的IL-10水平降低和IL-17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根治性手术组和非根治性手术组同时期外周血IL-10和IL-17水平的变化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⑥肝AE患者中CA19-9术前水平明显高与HD组和术后组水平,有统计学意义(P<0.01),HD组CA19-9水平低于术后组水平,但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AE不同分型中侵润增殖型CA19-9水平明显高于纤维钙化型和液化坏死型,有统计学意义(P<0.05),纤维钙化型与液化坏死型之间CA19-9水平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治性手术后CA19-9水平迅速降低,而非根治性手术后CA19-9水平降低不明显,术后1月后根治性手术组和非根治性手术组同时期的CA19-9水平有根治性手术组明显低于非根治性手术组,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肝包虫外囊完整剥除术治疗可根除因内囊摘除术所致包虫复发的并发症,是根治性手术方式。对于邻近大血管、重要脏器组织或周围解剖层次不清的肝包虫,外囊次全切除术可在有效消灭残腔的同时,减少了手术难度及外囊剥除术所致手术风险。肝切除血管重建术是治疗晚期肝AE有效根治手段,其技术关键是应按无瘤术的原则切除病灶并行血管重建。2)MRCP对肝囊型包虫合并胆道并发症的诊断具有准确率高和无创等优点,ERCP不仅对肝囊型包虫胆道并发症有确诊意义,而且又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缝合胆瘘、胆总管减压是治疗肝囊型包虫破入胆道的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术中经胆囊管探查减压可有效解决肝囊型包虫病术后残腔胆漏,且维系胆总管完整性,从而减少了T管相关并发症。对肝AE合并胆道并发症患者病灶的根治性切除加胆道重建,解除梗阻是治疗的首选方法。3)根据肝AE病理特点自体肝移植是终末期肝AE合并胆道并发症患者来说最适合的肝移植方式,根本上改变了传统肝脏外科的手术指征,扩大了肝移植手术适应证,为肝AE的根治性手术切除开辟了新的前景;4)通过ELISA方法检测EgB抗体和Em2抗体诊断肝CE和肝AE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EgB抗体在肝AE患者中因交叉反应引起较高的阳性率,联合EgB抗体和Em2抗体检测可以鉴别两型包虫。EgB抗体水平与肝CE活性正相关,临床中决定治疗方案有指导意义。而Em2抗体水平不能判断肝AE活性。EgB抗体和Em2抗体检测在治疗后随访中有一定的价值,但随访中EgB抗体和Em2抗体均长时间阳性,故短期随访中意义不大。Treg/Th17相关细胞因子和糖类抗原CA19-9的检测,分别对肝CE和肝AE的诊断中有较好的灵敏度,对已诊断两型包虫患者免疫分型,治疗后疗效随访中可以认为较好的指标。灵敏度下降。而CA19-9水平变化是很好的疗效随访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