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力资源会计从上世纪60年代在美国产生以来,至今已有40多年的历史了,产生了人力资源成本会计、人力资源价值会计、劳动者权益会计、以生产者剩余为基础的人力资源会计等多种模式。其中劳动者权益会计是由阎达五教授和徐国君教授提出的,至今已有近十年的历史了。 劳动者权益会计是一种比较先进的模式,它以人力资本理论为基础,提出人是以劳动者的身份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的,人对企业的贡献高于其他任何物质资源,他们应该同物质资源的所有者一样,享有对企业剩余价值的分配权,并按此理念修正了会计恒等式,赋予了会计要素新的内涵,实现了人力资源会计与传统财务会计的融合。 为了使劳动者权益会计应用于实践,许多会计学者做了大量的工作,但至今收效甚微。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两个:一方面,劳动者权益会计的理论超前实际,它所要求的环境目前还不完全存在;另一方面,劳动者权益会计从产生至今短短不足十年,理论不可能很完善,并且很多内容还只停留在理论层面,没有得到实践的检验,也就不能很好地发现谬误和接近真理。笔者认为,环境在短时间内是不可能有很大改善的,我们目前所能做的一是完善劳动者权益会计的理论,使其在条件成熟时能更好地得到应用,二是结合目前的环境,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部分应用劳动者权益会计,这是为使劳动者权益会计应用于实践必须付出的代价。 基于以上考虑,笔者一方面对劳动者权益会计的理论提出了一些完善意见,指出除了人力资本理论,产权理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我国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都能在一定程度上为劳动者权益会计提供理论依据,并对人力资产、劳动者权益等概念提出了自己的理解;另一方面笔者对劳动者权益会计的应用提出了些许浅见,指出劳动者权益会计的应用可分两步走,在目前的条件下可以先着重实施人力资源投资的资本化和摊销,待人力资本入股成为劳动者参与剩余价值分配的主要形式时再进行劳动者权益会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