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1584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随访资料,比较合并子宫腺肌病的子宫内膜癌患者与未合并子宫腺肌病的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情况等,探讨合并腺肌病的子宫内膜癌患者这一群体中相对特殊的临床病理及预后特点,讨论子宫腺肌病是否是影响子宫内膜癌的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2008年1月1日-2014年12月31日期间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妇科收治的子宫内膜癌患者,所有患者均为初治,经手术治疗,术后病理确诊为子宫内膜癌,符合标准的患者共1584例。并详细查阅其临床、病理特点资料,并完善其相关随访资料。建立患者临床、病理、随访资料的Excel数据库,进行有关合并子宫腺肌病的子宫内膜癌患者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因素的分析。使用SPSS16.0统计软件,采用Kaplan-Meier方法估计生存率,log-rank检验比较各组生存率曲线分布差异,多因素相关分析采用Cox回归分析,非正态计量资料采用非参数检验,其他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在选取的1584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中有150例合并患有子宫腺肌病,其发病率为9.47%,中位年龄53岁,未合并腺肌病的子宫内膜癌患者中位年龄55岁,发病年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合并子宫腺肌病的子宫内膜癌患者年龄较轻;2合并子宫腺肌病的子宫内膜癌患者中存在以下特点:手术-病理分期较早、组织分化好、肌层浸润少、盆腔淋巴结阳性率较小,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在宫颈受侵、附件转移、脉管瘤栓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50例合并子宫腺肌病的子宫内膜癌患者中,无腹主淋巴结转移,转移率明显小于无子宫腺肌病组的4.36%,但无法进行统计分析;3免疫组化:合并子宫腺肌病的子宫内膜癌患者中p53阳性表达率(53.39%),低于未合并腺肌病组的p53阳性表达率(63.32%),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34)。而两组中ER、PR、Ki-67、Survivn、CA125阳性表达率差别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4 1584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总体5年生存率为85.5%,因子宫内膜癌死亡者113例;5未合并子宫腺肌病的子宫内膜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84.1%,合并子宫腺肌病子宫内膜癌的5年生存率为92.1%。生存曲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5),合并子宫腺肌病的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较好;6多因素相关分析,合并子宫腺肌病不是子宫内膜癌独立的预后因素。结论:与未合并子宫腺肌病的子宫内膜癌比较,子宫腺肌病合并子宫内膜癌的患者具有发病年龄小、手术-病理分期早、组织分化程度好、深肌层浸润及淋巴结转移的几率小的特点。合并子宫腺肌病的子宫内膜癌患者较未合并子宫腺肌病的子宫内膜癌患者有较高的生存率。但是,在多因素相关分析中,子宫腺肌病不是子宫内膜癌的独立预后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