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检测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血清β-链蛋白(β-catenin)的水平并分析其与血清骨保护素(OPG)、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RANKL/OPG、骨硬化蛋白(Sclerostin,SOST)、骨转换标志物的关系验证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在绝经后骨质疏松中的作用。方法:480例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和170例健康的绝经后妇女参加本研究。通过酶联免疫分析方法检测血清β-catenin、OPG、RANKL、SOST水平。骨状态通过骨密度和骨转换标志物(β-CTX,PINP,N-MID-OT,25(OH)D)评估。雌二醇水平同时也被检测。结果: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血清β-catenin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26.26±14.81vs.39.33±5.47pg/ml,P<0.001)。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血清β-catenin与OPG正相关(r=0.232,P<0.001),与RANKL/OPG(r=-0.128,P=0.005)、体重指数(r=-0.117,P=0.010)、SOST(r=-0.400,P<0.001)呈负相关,与年龄、身高、体重、雌激素水平、RANKL、骨转换标志物水平无明显相关。在健康的绝经后妇女中,没有发现β-catenin与其他参数间的明显相关性。结论:结果证实低β-catenin水平可能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的发病进程有关。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与RANKL/RANK/OPG系统之间的功能通信可能在绝经后骨质疏松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目的:检测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血清中骨硬化蛋白水平并探讨其与骨转换标志物包括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β-CTX)、Ⅰ型胶原氨基端延长肽(PINP)、骨钙素N端片段(N-MID-OT)、25羟基D(25(OH)D)的关系,验证骨硬化蛋白在绝经后骨质疏松中的作用。方法:检测650例绝经后中国妇女血清中骨硬化蛋白水平和腰椎骨密度,及β-CTX、PINP、N-MID-OT、25(OH)D以及雌二醇水平。同时分析了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血清骨硬化蛋白水平与骨密度和骨转换标志物的相关性。结果: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血清骨硬化蛋白水平低于非骨质疏松的绝经后妇女。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血清骨硬化蛋白水平与腰椎骨密度正相关(r=0.391,P<0.001),与血清β-CTX(r=-0.225,P<0.001)、PINP(r=-0.091,P=0.046)、N-MID-OT(r=-0.108,P=0.018)负相关,与年龄、体重指数、25(OH)D和雌二醇没有明显的相关性。结论:骨硬化蛋白可能与绝经后骨质疏松发病相关,在骨转换中起了一定的作用。目的:观察古方青娥丸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和骨转换标志物的远期影响。方法:60例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随机分为青娥丸治疗组及模拟剂对照组,治疗6个月,随访1年。分别在治疗前、服药6月后、停药1年后检测患者骨密度及血清中骨转换标志物和雌激素的水平。结果:青娥丸治疗组两次观察期骨密度未见明显增加,骨吸收标志物β-CTX水平降低(P<0.01),模拟剂对照组骨密度持续下降,骨转换标志物水平无明显变化。结论:青娥丸治疗对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骨密度的维持有长期效应,并有抑制骨吸收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