掺杂非晶碳膜的制备及光电响应特性的研究

来源 :苏州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ink_x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晶碳薄膜是一种长程无序、短程有序结构的材料,兼具金刚石与石墨的优良特性,在光学、电学、力学、热学、化学稳态等方面表现优异,因此被广泛的应用在光电传感器,保护涂层以及太阳能电池等领域。其材料体内分别代表金刚石化程度的sp~3杂化碳原子以及代表石墨化程度的sp~2杂化碳原子可以通过改变生长条件对其比例进行调控,进而制备出性能不同的材料。本论文中,我们在硅基片上采用射频磁控溅射技术制备出非晶碳薄膜,主要研究了衬底温度、溅射气压以及溅射功率对非晶碳薄膜的表面形貌、粗糙度、表面电阻以及沉积速率的影响,实验并讨论了非晶碳薄膜以及钴掺杂非晶碳薄膜的一些光电特性。采用拉曼光谱仪分析了样品的非晶结构,原子力显微镜以及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其表面形貌进行了测量等。实验结果表明:通过对衬底温度、溅射气压以及溅射功率的调节,可以改变非晶碳薄膜表面形貌,电阻大小以及沉积速度,即:通过改变这些,可以使得非晶碳薄膜朝向石墨或者金刚石型转变,改变其光学、电学等性质,为非晶碳薄膜的实际应用提供有力依据。通过对非晶碳薄膜的光电特性研究我们发现,钴掺杂可以改变其材料结构的无序度,并且改变光学吸收谱的峰位,而且我们还发现,非晶碳薄膜具有光电响应快,响应区域可通过掺杂调控等特点。另一方面,随着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关注器件的功能性、娱乐性以及便捷性,柔性可穿戴设备此时应运而生且飞速发展。在本文中,我们成功地制备出柔性非晶碳薄膜,克服了高温不能制备柔性材料的难题,该方法是将磁控溅射制备的非晶碳薄膜通过剥离技术转移到柔性聚乙烯衬底上。经过研究发现,柔性非晶碳薄膜表现出强烈的压阻现象,且展示出优异的抗疲劳特性。通过对柔性非晶碳薄膜弯折以及掺杂,可以对其光电特性进行调制。尽管其光电导现象并不优越于硅片上的非晶碳薄膜,但它的这种可弯折以及光电导可调控特性仍然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其他文献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3年对原卫生部于2002年颁行的《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进行了修订与完善,形成了《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本文称为《医疗机
站在2009的门槛上回望2008,我们发现在这一年里经历了很多,有金融海啸的打击,也有国家4万亿拉动内需投资带给我们的振奋。但即使在曾经的一片黯淡中,我们依然看到了一个企业,
正如之前预计的那样,基于自身强大的实力、在市场的一贯表现,以及面对“严冬”所做出的快速战略调整,研华很快走出了经济危机带来的影响。就工业自动化这一块,截止2010年5月,
目的探讨Graves’s病(Graves disease,GD)患者血清Visfatin(内脏脂肪素)水平及其与甲状腺激素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4年10月至2015年4月30例在我院内分泌科门诊初治并确诊的GD患
弹性波动理论是固体力学中一个既古老又新颖的研究课题,几个世纪以来在理论和应用研究方面都取得重大进展。本文主要研究在各向异性弹性半空间中,SH波与衬砌结构的相互作用。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9-0110-01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世界里有许许多多的契机,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灵活运用教育机智,不断创设各种教学契机,积极调动学生的生成因素,努力提高语文教学的生成度,以促进学生的知识、智能、情感等方面的素质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高。笔者谈谈在这方面的策略与体会。  一、创设情境契机,体验生成  1.依托经
目的探讨原发性肾小球疾病(PG)患者肾组织肾损伤因子-1(Kim-1)mRNA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2例PG患者病例资料,常规检测血肌酐、血尿素、血浆白蛋白,按简化MDRD方程计算估测
目的 探讨湘潭地区的季节变化与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peritoneal dialysis associated peritonitis,PDAP)的相关关系.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7年12月PDAP患者219例次
本研究在细胞生长中心调控因子mTOR与自吞噬(autophagy)、mTOR与氨基酸以及自吞噬与氨基酸的已有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其三者之间可能的相互调节网络,主要关注以下四个问题:1
加工特征自动识别技术是CAD/CAPP集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以来受到了广大学者的关注与研究。然而现有的特征识别方法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其原因主要在于对特征相交情况的处理,易造成特征多重解释问题。此外,当前的特征识别方法还很少考虑实际加工制造情况,使得所识别的特征无法加工。针对特征识别技术这一现状,本文提出了一种针对于车削零件和铣削零件的基于切削体分解与优化组合的特征识别方法,给出了结合实际加工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