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城市中心区步行适宜性评价 ——以重庆主城区为例

来源 :天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ss4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里的机动车数量急剧增加,城市步行环境不断恶化。步行作为一种低碳绿色的出行方式近年来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提倡步行不但能促进人们的身体健康,对减少城市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在山地城市,由于特殊的地形地貌,城市步行空间与人们的生活、生产空间具有很高的复合性,山地城市居民在日常进行步行活动时会比在平地消耗更多的体力,步行的困难程度更大,对步行空间的可达性、舒适性等具有更高的要求。因此,本文聚焦于山地城市中心区的步行空间和步行环境,尝试从山地步行空间的特征、人的步行出行需求等多个视角展开山地城市中心区步行适宜性的研究。希望通过此次研究为山地城市中心区步行空间的实际建设提供依据,为山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支撑。论文首先研究了行为与环境的关系、步行出行的基本特征及影响要素、山地城市步行空间的特征和居民的步行出行需求,并依据相关的理论构建了城市建成环境对步行适宜性的影响机制。然后,结合山地城市步行网络三维灵活的特征,在已有的平原城市步行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基础上,采用客观定量计算和主观满意度打分结合的方法,尝试构建了包括功能性、连通性、可达性、安全性、舒适性、便捷性、美观性7个评价维度的山地城市中心区步行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和具体的评价方法。最后,以重庆市主城区解放碑地区、观音桥地区、沙坪坝三峡广场地区、十八梯地区、杨家坪地区、南坪地区6个城市分中心为例进行实证研究,采用GIS分析法和统计学方法对各个中心区的步行网络密度、连通节点比率、可达性值等步行空间特征量作出计算分析;利用行人满意度问卷对难以量化的微观步行环境指标进行调研总结,采用AHP法计算各个指标的绝对权重,得到基于步行空间感知的每个分区中心的满意度评价以及每条街道的评价结果。将每个区域和每条街道的客观步行空间特征分析和主观行人满意度评价叠加分析,得到重庆各个分区中心步行适宜性的评价结果。总结了山地地形对城市中心区步行空间建设的影响,对以重庆为代表的山地城市中心区步行空间的建设提出改善的建议。
其他文献
当前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大量人口向城市聚集,过度开发和不合理的建设活动导致城市生态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近年来城市暴雨、热浪、空气污染等极端气候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城市居民生产生活,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严重的社会影响。针对上述问题,城市韧性概念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成为抵御和防范外界扰动的重要理论。尤其在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背景下,京津冀地区作为国家战略发展的核心之一,其生态环境的改善与生态韧
随着2018年12月1日,《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50180-2018(下称2018版《标准》)的实施,城市居住区配套设施布局从“半径覆盖”的传统方法,转向强调“步行可达”的社区生活圈建设。同时,大数据时代下多样化的城市开放数据获取途径和空间分析技术,为社区生活圈配套设施布局优化的量化研究提供了支持。面对配套设施布局的规划标准的转变,以及城市中心区社区生活圈配套设施布局优化所面临的社区生活圈
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发展与体验型消费观念的推广,城市消费模式开始逐渐转变,并对传统商业空间提出了新的要求,旧城区商业空间改造成为存量规划时代的重要课题之一。传统的旧城区商业空间改造研究大多停留在店铺业种业态与街道景观设施等层面,未能树立系统发展观,对商业建筑自身发展动力与其所处城市环境间的矛盾认识不足,对商业空间活力的提升效果有限。生态位理论是生态学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其意义在于通过探寻生态元在生态系
城市的发展带来人口的增长与用地的集中,往往形成高密度状态。居住空间作为城市功能的主要载体之一,在城市空间构成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也是高密度城市特点的集中展现区域。因此,高密度城市常伴随着的空间拥挤、设施不足、环境恶化等问题在居住空间中常有体现,如何实现高密度状态下居住空间宜居性的提升,对于我国旧城改造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以高密度城区居住空间为研究对象,在综合学习国内外相关理论与住区评价体系的基础上,采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不断加剧,海面温度和海平面的持续上升,极端气候事件的发生频次和强度都呈明显上升趋势。台风灾害作为最常见的一种极端气候灾害,其对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城市已产生愈渐严重的威胁。同时伴随着改革开放,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实现了经济高速发展,推动了城镇化的快速进程,人口大量集中,使该区域在面对灾害时呈现出更高的脆弱性。对沿海地区台风灾害的研究及综合防风策略体系的构建显得尤为破迫切与重要。论文选取台
在我国经历快速城市化的四十年以来,社会经济水平、国家整体实力收获令人振奋的发展成果,同时与飞速发展不相匹配的是体现在各类城市建设空间环境质量上的良莠不齐。空间塑造手法单一、建设质量缺乏细节、城市形貌刻板化、功能偏离受众等诸多问题成为高速发展语境下不能规避的问题。而城市设计作为一种高效提升城市整体环境的手段,在促进城市建设品质优化方面的作用愈加凸显。本文选取了城市景观中的微观层面城市天际线这一要素作
快速城镇化使我国许多城市相继进入增存并行发展的时代,城市中心区往往呈现高密度、高强度、高复杂性的特点,城市发展中面临的灾害威胁在城市中心区的复杂环境下更为凸显,如人口的高度聚集使其在面对地震等灾害时容易产生更为严重的人员伤亡。避难疏散是城市防灾的关键一环,良好的避难疏散空间体系是人群灾时得以安全、快速疏散的重要保障,但城市中心区的复杂限制条件又使其在避难场所布局、疏散通道网络组织等方面受到极大限制
近年来城市极端灾害频发,城市对于安全保障的需求日益增大。灾害给城市造成重大破坏和损失的程度与城市空间的承灾性紧密相关,避难空间是城市安全建设的重要物质空间载体,是城市应对灾害的重要保障。韧性理论有助于提升城市空间抵御灾害冲击的能力,韧性城市的建设是城市安全发展的战略选择和必然趋势。因此,基于韧性理论,对综合应急避难场所体系的规划研究有重要的意义。首先,本文先对系统论、韧性城市、综合防灾、灾害风险等
纵观城市发展历史,城市规模的急剧扩张使位于城市中心城区的历史文化街区与城市发展之间矛盾激化,历史文化街区需要承担更多的现代城市功能,但囿于历史文化街区地上空间资源有限,因此地下空间利用势在必行。在城市地下空间整体利用的大趋势下,历史文化街区地下空间的“后植入性”及其对地下空间提出的保护限制条件要求地下空间整体化利用。本文首先梳理了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了地下空间相关理论并明确本次研究的对象与案例选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