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发展水平主导下的环县村庄体系空间重构研究

来源 :西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dujian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村庄体系重构是城乡协调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新型城镇化和农村工业化的进程加快,乡村的人口构成、产业结构、聚落景观和生产生活方式等发生显著变化,出现明显的分化趋势。再加上传统的村庄体系重构较少的关注居民点之间的空间联系和相互作用关系,忽视村庄功能转变和农民主体差别化的需求,已不再适应当前新形势下的发展需要,亟待探索新的村庄体系布局模式和重构路径。本文在国内外相关研究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剖析环县村庄体系的现状特征和问题,按照评价分级——地域分区——体系优化——分类策略的研究思路,首先从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设施建设水平三方面构建乡村发展水平的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将结果作为评价该乡村在区域中的综合发展实力的依据,并据此建立环县村庄之间的空间相互作用关系和地域分区单元,进而确定环县村庄体系重构方案和内容,最后从基础设施、公共配套和村容村貌的建设提出村庄发展引导策略。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环县村庄空间分布密度为东南高,西南、西北低;河谷阶地和台塬地区村庄密度高,山地丘陵地区村庄密度低且分散。村庄空间分布形态受地形地貌影响较大,表现为滨水带状型、临沟带状型、块状型、山间掌地型和自由型五类。经过诊断发现,当前环县农村存在人口大量外流,村庄空废化和用地粗放现象严重,产业结构单一,人居环境质量低下等问题。(2)乡村发展水平是区域乡村发展程度的标志,受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以及设施建设水平的综合影响。环县乡村发展水平由西北到东南呈现出低——高——低的梯度变化规律,在空间上表现出一定的连续性和集聚性特征。(3)运用空间相互作用理论,更好明晰村庄之间的空间相互作用关系,有效引导村庄体系空间重构,实现要素、功能和结构的有效整合。结合村民搬迁意愿和地缘关系,最终确定重点发展村庄40个,现状保留村庄为91个,搬迁村庄为120个。形成集镇——中心社区(中心村)——一般社区——基层村的村庄体系等级结构,构建“一带,四核,四廊”的空间发展格局,形成以南北向国道和东西向县道为骨架,乡村道路为支撑的村庄交通网络体系。按照村庄现状特质和发展方向因地制宜划分为重点发展型和现状保留型两类,并在村庄基础设施、公共配套和村容村貌的建设内容和标准方面提出差异化的引导策略。
其他文献
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企业内的员工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工会组织便是实现企业与员工之间良好沟通的渠道。因此在企业发展建设的过程中,加强对于工会组织的建设,对于确保企业
在电力改革的大背景下,作为一名电力行业的共产党员,必须认真贯彻执行"两学一做,通过认真学习党章,明确电力人的职责和义务;通过认真学习习总书记一系列的重要讲话,明确电力改革必须紧随党的战略思想,做到认知和行动并重;做一名合格党员,面对蒙西电网电力改革的困难形势,必须担起应有的义务和责任,将自身铸成铁一般的担当,勇往直前,积极推进电力改革工作。
在氨基酸生产过程中,提取收率一直是企业备受关注的课题,是行业发展的重中之重,经常会出现发酵产酸率上升,而提取收率下降的现象,从而影响生产效率,甚至直接影响企业效益。如
采用“保护氨基一改性反应一脱保护恢复氨基”技术对壳聚糖(CTS)改性制备了壳聚糖衍生物2-N-羧甲基-6—0-二乙胺基乙基-壳聚糖(DEAE—CMC).用DEAE—CMC吸附(络合)钙制备DEAE—CMC和
30例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狼疮抗凝物的检测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风湿内科李皓虹马骥良狼疮抗凝物(lupusanticoagulant,LAC)是一种针对带阴电荷磷脂的自身抗体,常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结缔组织性疾
通过对云南个旧芦塘坝研究区成矿信息分析,结合三维可视化技术,对其进行深部隐伏矿体预测。根据研究区的地质概况与成矿规律,确定地层和断裂是主要的控矿条件,利用三维建模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