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村庄体系重构是城乡协调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新型城镇化和农村工业化的进程加快,乡村的人口构成、产业结构、聚落景观和生产生活方式等发生显著变化,出现明显的分化趋势。再加上传统的村庄体系重构较少的关注居民点之间的空间联系和相互作用关系,忽视村庄功能转变和农民主体差别化的需求,已不再适应当前新形势下的发展需要,亟待探索新的村庄体系布局模式和重构路径。本文在国内外相关研究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剖析环县村庄体系的现状特征和问题,按照评价分级——地域分区——体系优化——分类策略的研究思路,首先从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设施建设水平三方面构建乡村发展水平的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将结果作为评价该乡村在区域中的综合发展实力的依据,并据此建立环县村庄之间的空间相互作用关系和地域分区单元,进而确定环县村庄体系重构方案和内容,最后从基础设施、公共配套和村容村貌的建设提出村庄发展引导策略。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环县村庄空间分布密度为东南高,西南、西北低;河谷阶地和台塬地区村庄密度高,山地丘陵地区村庄密度低且分散。村庄空间分布形态受地形地貌影响较大,表现为滨水带状型、临沟带状型、块状型、山间掌地型和自由型五类。经过诊断发现,当前环县农村存在人口大量外流,村庄空废化和用地粗放现象严重,产业结构单一,人居环境质量低下等问题。(2)乡村发展水平是区域乡村发展程度的标志,受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以及设施建设水平的综合影响。环县乡村发展水平由西北到东南呈现出低——高——低的梯度变化规律,在空间上表现出一定的连续性和集聚性特征。(3)运用空间相互作用理论,更好明晰村庄之间的空间相互作用关系,有效引导村庄体系空间重构,实现要素、功能和结构的有效整合。结合村民搬迁意愿和地缘关系,最终确定重点发展村庄40个,现状保留村庄为91个,搬迁村庄为120个。形成集镇——中心社区(中心村)——一般社区——基层村的村庄体系等级结构,构建“一带,四核,四廊”的空间发展格局,形成以南北向国道和东西向县道为骨架,乡村道路为支撑的村庄交通网络体系。按照村庄现状特质和发展方向因地制宜划分为重点发展型和现状保留型两类,并在村庄基础设施、公共配套和村容村貌的建设内容和标准方面提出差异化的引导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