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丙烷脒属于芳香二脒类化合物。医药上烷基二脒类化合物被应用于治疗原虫疾病、锥形虫症、黑热病、角膜疾病感染、间质性浆细胞肺炎等疾病的治疗;该类化合物还表现出明显的抗病毒和抗肿瘤活性。对该类化合物的农用活性研究中,已筛选出对植物灰霉病菌具较高活性的化合物丙烷脒。初步的抑制机理研究显示该化合物具有不同于其它类杀菌剂的特征,具有开发成为新型杀菌剂的前景。为此,本文依据医学上烷基二脒类化合物结构与活性关系以及前期的农用活性和结构关系的研究,以丙烷脒为先导化合物,降低成本,提高抑菌活性为目标,合成了8个化合物,经过MS、1H-NMR、13C-NMR等方法确证结构,并以番茄灰霉病菌为供试生物,系统研究了各化合物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抑制活性。并对其中活性最高化合物的合成工艺进行初步研究。得到了如下结果:1.合成了8个丙烷脒类似物,用波谱学方法确定了各化合物的化学结构。2.离体条件下,各化合物均对番茄灰霉病菌菌丝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化合物B3(4,4’-二(N-正丙基)脒基1,3-二苯氧基丙烷)、B4(4,4’-二(N-正丙基)脒基1,4-二苯氧基丁烷)、C3(4,4’-二(N-异丙基)脒基1,3-二苯氧基丙烷)和D3(4,4’-二(N-异丁基)脒基1,3-二苯氧基丙烷)对番茄灰霉病菌菌丝生长的EC50分别为0.3043 mg/L、1.6879mg/L、2.8751 mg/L和3.4730mg/L,低于丙烷脒(4.3577mg/L)。3.对番茄灰霉病菌孢子萌发的抑制结果中,B3和B4的EC50分别为0.586mg/L和1.0518mg/L,低于丙烷脒(3.2314mg/L)。C3和D3的EC50分别为3.8839mg/L和3.5868mg/L,略高于丙烷脒。4.黄瓜真叶法实验表明,50mg/L剂量下B3、B4和C3 3d的保护作用分别为81.13%、66.04%和63.21%,显著优于丙烷脒(57.55%);B3、B4 3d的治疗作用分别为71.70%、68.87%,优于母体丙烷脒(64.15%)。25mg/L剂量下B3的保护(54.77%)和治疗作用(49.61%)与丙烷脒的保护作用(49.0%)和治疗作用(44.09%)相当。5mg/L剂量下,B3的保护作用(33.07%)和治疗作用(31.89%),B4的保护作用(36.4%)和治疗作用(38.1%)与丙烷脒的保护(34.58%)和治疗作用(30.84%)相当。5.番茄幼果实验结果表明:200mg/L剂量下B3的保护作用(75.74%)与丙烷脒(74.10%)相当;治疗作用(67.54%)显著高于丙烷脒(57.71%)。100mg/L剂量下化合物B3的保护作用(50.5%)显著低于丙烷脒(56.7%),治疗作用(58.0%)显著高于丙烷脒(40.3%)。B4的保护作用(44.6%)显著低于丙烷脒,治疗作用(48.30%)与丙烷脒相当。50mg/L剂量下B3的保护作用(34.8%)与丙烷脒(35.08%)相当,治疗作用(37.0%)显著高于与丙烷脒(22.1%)。6.大田药效实验结果表明:在100mg/L剂量下,B3施药7天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效(75.26%)与丙烷脒(69.09%)防效相当。10天的防效(74.45%)显著高于丙烷脒(61.66%)。由此认为B3具有很好的开发潜力。7.通过系统的活性测定,筛选出活性高,有良好开发前景的化合物B3。对B3的合成工艺进行了初步研究,在第三步反应中,控制搅拌温度为30℃最佳,投料比例为1,3-二(4,4’-二氰基苯氧基)丙烷:正丙胺摩尔比为1:5最佳,B3产率为8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