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第10号染色体上缺失与张力蛋白同源的磷酸酯酶基因(PTEN基因)是由Li等人的研究小组在1997年新发现的一种抑癌基因,该基因定位于人染色体10q23.3位点。PTEN基因表达的蛋白质共由403个氨基酸组成,研究发现PTEN蛋白不仅具有脂质磷酸酶活性,并且还具有蛋白磷酸酶的活性,所以PTEN是截止到今天为止发现的第一个具有双重磷酸酶活性的抑癌基因。PTEN的发现在引起了肿瘤学界的极大反应,它一度成为肿瘤学界新的明星分子,关于的它的研究报道一直持续不断。目前已经在很多肿瘤(如大肠癌,甲状腺癌等)中发现PTEN基因低表达。甲状腺癌(Thyroid carcinoma,TC)是最常见的内分泌恶性肿瘤,也是头颈部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有研究资料表明,甲状腺癌可占头颈部恶性肿瘤总数的5.11%,占全身恶性肿瘤总数的0.22%~1.0%。根据组织来源甲状腺癌可分为分化型甲状腺癌、甲状腺髓样癌、甲状腺未分化癌三种,其中以分化型甲状腺癌最常见,分化型甲状腺癌中又以甲状腺乳头状癌类型最多,占所有甲状腺恶性肿瘤的85%,根据最新流行病学调查,近年来甲状腺癌尤其是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病率持续增高。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特点为:恶性程度较低、生长缓慢、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目前诊断基本上主要依靠高分辨率超声+快速冰冻病理诊断。由于患者早期临床表现常无明显症状,造成不少患者外科手术治疗时已经发现癌肿有远处转移,严重影响患者预后。因此,如何更加有效的治疗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明确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生发展转移的内在机制,寻找甲状腺乳头状癌侵袭迁移治疗的新靶点,成为目前临床诊治甲状腺乳头状癌亟待解决的问题。抑癌基因PTEN作为新发现的抑癌基因家族中的明星分子,必定在今后肿瘤疾病的诊疗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目前对于甲状腺乳头状癌与PTEN基因之间的研究多数都是观察甲癌患者术后切除标本中PTEN蛋白表达情况,众多研究结果均支持甲状腺癌的形成与发展和PTEN基因低表达有关,但关于PTEN基因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水平上的具体生物学行为影响报道,目前还很少。本课题研究旨在观察PTEN基因表达对人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进一步验证支持PTEN基因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密切关系,寻找甲状腺乳头状癌侵袭迁移治疗的新靶点,以期为临床更好诊治甲状腺乳头状癌提供相关的理论依据。目的本实验观察PTEN基因表达对人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株增殖侵袭及迁移方面的生物学行为影响。方法1.本实验主体材料TPC-1细胞株为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郑丽丽教授惠赠,实验实施地点为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点实验室,总体方法为:在人TPC-1细胞株中转染PTEN过表达载体(pBP-PTEN),同时转染空载体(pBP)作为对照组,经细胞培养孵育后采用western-blot方法检测PTEN在人TPC-1细胞株中的表达,噻唑蓝比色法(MTT)实验通过检测吸光度A值来观察PTEN对TPC-1细胞株细胞增殖能力影响,Transwell小室通过检测细胞数目来观察PTEN对TPC-1细胞株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的影响,采集数值以均值±标准差(Mean±SD)表示,应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TPC-1细胞培养及转染(1)PTEN过表达载体(pBP-PTEN)由郑州大学实验室构建保存;(2)按细胞培养要求将TPC-1细胞培养至融合度达到80%时,将PTEN过表达载体(pBP-PTEN)和不含PTEN的对照载体(pBP)转染至TPC-1细胞中,记为过表达组和对照载体组。转染试剂用Lipofectamine 2000。3.分析PTEN基因表达对人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株生物学行为影响(1)采用western-blot方法检测PTEN在人TPC-1细胞株中的表达;(2)采用噻唑蓝比色法(MTT)实验检测PTEN对TPC-1细胞株细胞增殖能力影响;(3)Transwell小室检测PTEN对TPC-1细胞株细胞侵袭;(4)Transwell小室检测PTEN对TPC-1细胞株细胞迁移;结果1.western-blot试验显示:过表达组PTEN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表明成功构建了过表达PTEN的TPC-1细胞。2.MTT实验结果显示:过表达载体组吸光度A值0.40±0.02明显低于对照组吸光度A值0.75±0.03(P<0.05)。表明PTEN抑制TPC-1细胞增殖能力。3.过表达载体组细胞侵袭数目45.76±4.11明显低于对照组细胞侵袭数目95.32±5.41(P<0.05)。表明PTEN明显抑制TPC-1细胞侵袭能力。4.过表达载体组细胞迁移数目25.62±2.89明显低于对照组细胞迁移数目53.47±4.42(P<0.05)。表明PTEN明显抑制TPC-1细胞迁移能力。结论PTEN过表达,能显著抑制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增殖、侵袭、迁移能力,提示PTEN基因有望成为治疗甲状腺乳头状癌侵袭迁移的潜在靶点,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