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珠江口滩涂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淋洗脱盐实验,对不同脱盐阶段、不同深度的硫列出具体形态,分析各种形态硫变化情况,研究了硫形态转化对重金属毒性和生物有效性的影响,以期为重金属污染的滩涂土壤修复与安全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在淋洗脱盐过程中,对于不同的处理,与处理前相比,土壤中的全硫、水溶性硫,盐酸可溶性硫含量均减少了;土壤吸附性硫含量无明显变化;土壤盐酸可挥发性硫含量增加了。各处理间相比,土壤中的全硫、水溶性硫,盐酸可溶性硫以及土壤盐酸可挥发性硫含量随着淋洗脱盐过程的进行不断减少;土壤吸附性硫含量在淋洗脱盐过程中基本保持不变;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氧化还原电位与酸可挥发性硫含量呈显著性负相关关系(r=-0.733~-0.933,p<0.01)。在不同的土层深度,土壤全硫以及盐酸可溶性硫含量在0~65cm处随着深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其中,全硫含量在35-50cm处最大,盐酸可溶性硫含量在20-35cm处最大;土壤水溶性硫与土壤盐酸可挥发性硫含量在0~65cm随着深度增加均呈增加趋势;土壤吸附性硫含量随着深度增加基本保持不变。淋洗脱盐过程中土壤同步可提取态重金属(SEM)与盐酸可挥发性硫(AVS)的摩尔浓度比值变化表明,土壤中Fe、Mn、Cu、Zn、Pb和Ni具有潜在危害性和生物有效性,淋洗脱盐早期阶段AVS的增加,可以有效降低重金属的活性,随着淋洗脱盐继续进行AVS不断下降,重金属活性又有所增加,其中,硫形态的转化对Pb和Ni的影响较大,对Fe、Cu、Zn和Mn的影响其次,淋洗脱盐过程中硫形态转化对Cd的活性影响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