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性过剩背景下的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探析

来源 :西南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olei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流动性风险是商业银行经营中不可避免的主要风险之一。商业银行经营的特点决定了其资本与负债会有结构、期限上的矛盾,正是这种矛盾的存在,也就是资产负债的不匹配,让商业银行能够获得利润同时也承担着风险。当流动性风险集聚到一定程度,最终爆发出来时,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是致命的。所以,对流动性进行管理是必需、必要的。 对我国的商业银行而言目前对流动性的管理水平还停留在一个比较低的层面上,原因很多:其一,我国商业银行刚刚完成改制,对市场化的经营和竞争还没有完全适应。我国商业银行在未改制前,所有的经营管理和绩效考核几乎全部有国家承担,商业银行自身并不担心倒闭还有利润水平的问题,导致商业银行几乎没有风险和生存问题方面的担忧。其次,长期封闭的市场环境,商业银行占有绝对的主要地位,从传统的商业银行管理理论和我国的高储蓄率来看,似乎并不欠缺资金来源,导致我国商业银行对流动性风险没有足够的重视。再次,我国商业银行目前机构较为庞大,管理水平还相对比较低,对流动性风险理论和管理较为前沿的理论和实践发展缺乏足够的关注和了解,从而在实际管理中并没有系统的进行流动性管理。最后,作管理者的中国人民银行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并在金融监管上对流动性提出足够的要求,缺乏细致精确的指标和监控体系。这跟我国金融市场尚未出现较大的流动性风险及经历较大的金融系统危机有一定的关系。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对流动性风险的管理和监督需要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的共同努力,并适当的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 在本文中,笔者从阐释流动性,流动性风险入手,研究了流动性产生的根源和机理,详细介绍了我国和国外对流动性管理的实际情况,重点放在当前我国大的宏观经济环境下的流动性管理和监管问题上。通过分析宏观经济流动性过剩给商业银行带来的具体影响和风险,从商业银行自身和中央银行方面提出相应的管理和防范措施。目前,我国宏观经济在近几年取得了巨大的发展,GDP总值连续达到10%以上。但是是我国的经济是典型的出口推动和投资拉动型的,在推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大量的外汇需要基础货币的对冲,高速的投资增长刺激了房地产和资本市场的泡沫,流动性过剩的问题逐渐凸显。因为我国商业银行是金融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大部分货币需要通过商业银行流通,各种数据表明,有高额的货币存量滞留在银行体系呢。过剩的流动性虽然在促进商业银行甩掉旧账,提高资本充足率,是有利的,但是随着过剩的加剧,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问题开始显现。这包括:过剩的流动性带来了充裕的资金,银行的放贷冲动加强,过剩的资金如果滞留在银行是没有任何价值的,商业银行作为理性的经济人,必然要将资金尽可能的转化为可带来收益资产。过剩显然降低了资金的稀缺性,其直接变现是市场利率的下降,为了争夺有限的客户资源,商业银行在贷款的审批和额度以及监控上都会出现一定的放松,呈现一定的非理性状态。同时,流动性过剩推动了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发展,商业银行不可避免的参与其中,一方面是通过房贷业务。一直以来,商业银行认为房贷业务是优质业务,具有稳定的收益和相对高的安全边界,各家商业银行一直大力推广房贷业务。除开个人房贷业务,大量的房地产开发商也通过银行贷款实现经营和发展。另一方面。商业银行无法对所有的贷款业务实行全面的监控,当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带来的财富效应非常明显的时候,到底有多少上商业银行贷款通过各种途径进入这两个市场,是难以监控和确定的。这两个市场的繁荣与流动性过剩显然是正相关的,一旦国家出现宏观调控,收紧过剩的流动性,必然会导致市场的萎缩,必然会影响参与其中的银行资金,出现大量的呆坏帐,从而影响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水平,引致流动性风险的爆发。此外,流动性过剩也降低了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导致商业银行的资产在主要的货币市场上的收益下降,伴随中央银行的调控,还将面临越来越高的准备金率和利率水平,这些都减少了商业银行的收益,降低了利润水平。 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防范重于后期的补救。现在我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出于初期,及时的发现,预防和调整是防止流动性风险演化为流动性危机有效途径。笔者认为,这需要商业银行自身和中央银行的配台。 从商业银行的角度来看,首先是一个管理意识的提高,要从管理的角度提高对流动性风险的重视,了解流动性管理的重要性。其次在管理上要全面实施负债管理和资产管理,建立科学细致的管理体系,采用全民细致准确的流动性数据,设立流动性监测机构和风险管理部门。对潜在的流动性风险和损失要采取及时科学的补救措施。再次在商业银行的具体操作中,要实行金融创新,改善资金来源的单一性,加大对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的投入,扩大业务范围和利润来源,提升抵御风险的能力。最后,不断的加强风险预防的能力,提升竞争力才是商业银行能够生存的不二法门。对中央银行来讲,单纯的风险提示和预警并非全面的风险管理和监管。我国目前的监管体系较为粗糙,缺乏相对细致准确的监控数据,对潜在的风险较不敏感。为了提升管理水平,科学的监管体系是必需的。应采用更加准确的资金流量和存量水平数据,实施更为具体的流动性管理检查,关注商业银行经营水平的提升等等。此外,作为监管机构,应从政策上引导商业银行将过多的流动性投入更需要资金支持的中小企业和农村市场,一方面分散风险,以免过多的流动性集聚在大城市,大企业和特定市场,导致风险的累计;另一方面。促进中小企业和农村市场的发展,有利于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也为商业银行带来新的利润来源。在解决流动性过剩对商业银行带来的潜在流动性风险的同时,不可忽视的是随着宏观调控措施的逐渐发挥作用,流动性过剩抑或会向流动性收紧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商业银行务必要密切关注自身的流动性水平,及时调整自己的经营状况,适应大环境的变化。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专注于对流动性过剩的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带来的影响。首先,笔者认为目前的流动性水平是过剩的,并以适当的数据来说明这一问题,尤其是过剩的流动性集聚中商业银行体系中这一事实。其次,我们需要思考过剩的流动性到底为商业银行带来了什么。通过大量的商业银行绩效数据来看,随着过剩的加剧,带来的坏处是大于好处的。结合我国金融市场的特点,流动性过剩明显削弱赢利性。而在流动性过剩在逐渐转化中,商业银行经营的基本面也会变化,带来诸多的不确定性。有不确定性,有风险,即需要对风险的管理和监控,这需要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的共同努力,科学系统的管理体系是实现流动性管理目标的有力保证。此外,我国金融市场还需要不断的完善,商业银行也要不断的调整理念,积极参与中小企业贷款和农村金融市场的建设。在研究这一问题中,采用了数据结合理论的研究方式,提出了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特别是过剩流动性的管理解决办法,希望能够对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一些思考。
其他文献
新时期,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十九大中关于全面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论述,既是重要迫切的政治任务,也是我们武装头脑、 指导实践、 推进工作的客观需要.本文主要通过分析目前我
在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国内十大知名旅游院校的国际合作办学模式进行分类,深入探究旅游院校在国际化办学过程中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明确提出注重“互联网+教育”、构
由于技术进步与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再加上各国经济开放程度的提高,服务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活动快速增长,并取代制造业成为外国直接投资流量及存量所占比重最大的产业部门。在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