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世纪的中国史家群体,从地域层面上经历了两次重要的分流:一为抗日战争时期,一为1949年前后。这两次转变,也在某种程度上奠定了中国近现代史学发展与转变的基石。本文从留守与南迁的地域性视角,对抗战时期的中国史家群予以探讨。 首先,留守北平的史家群体。此部分探讨了留守者——北平史家群体的政治心态、生存环境与交际网络,以及身处沦陷之域的史家何以留守的原因。进而,以辅仁、燕京大学的史家群体为中心,对战时史家陈垣、余嘉锡等人的相关著述予以分析,详述其撰述背景、成书过程、内容增删与微旨所在。同时,对政治色彩暖昧、易于被忽视的“古学院”史家群体,予以关注。 其次,南迁重庆等地的史家群体。笔者从政治倾向上,将其划分为:马克思主义史家群体和国民党官方色彩的史学编纂群体。具体而言,以《中苏文化》为中心,对马克思主义史家群体所遭遇的政治环境,史学撰述特色与史家论争等问题,加以重新审视。以国史馆、中日抗战史料征集会、党史编纂委员会为中心,对国民党官方色彩的史学编纂予以系统阐发。同时,亦以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为例,对战时顾颉刚及其领导的史家群体,稍加论及。 再次,以抗战时期的高校文科研究所为例,对其创办与运作的过程、研究生培养的模式、史学刊物的特色,予以较为系统地论述。并认为,战时文科研究所的创设,乃国家学术整合和学人积极倡导的结果;其精英化和本土化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最终促成了新一代史家群体的形成。 最后,笔者认为,爱国主义的话语本身,不免忽略了史家因地域之别、著述环境不同而形成的爱国泛化与压力问题。故而,对“中华民族是一个”的民族观念重新加以审视,对沦陷区史家的节操观念详加考析,皆对抗战时期史家抉择问题的探讨,有一个更为合理的解释。同时,政见不同的史家群体间,虽然在治学方法与史学理念上出现了相互借鉴的合流倾向。然而,政治立场的歧异、乃至对立,使得他们在日常交往与史学评判中日渐疏离和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