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创伤应激QT间期、KLF15表达及其与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性研究

来源 :桂林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_netbi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1.连续观察急性创伤应激(acute traumatic stress, ATS)后大鼠心电图( electrocardiogram,ECG )变化,研究ATS后大鼠QT间期(QT interval,QT)、计算校正QT间期(corrected QT interval, QTc)的变化规律及室性心律失常(ventricular arrhythmia,VA)的发生特点;  2.动态观察ATS后心肌组织KLF15 mRNA表达的变化规律,分析KLF15 mRNA与VA发生率的相关性,为ATS的防治提供依据。  方法:  (1)取10只SD大鼠(Sprague Dawley,SD rat)采取左后肢截肢方式建立ATS模型,采用Ⅱ导联连续记录60min大鼠截肢ECG,以每分钟为一观察时间段,测量心率、QT间期,QTc间期,并分析室性心律失常特点。  (2)采取左后肢截肢方式建立ATS模型,根据截肢时间将60只SD大鼠分为观察组、截肢3min组、截肢10min组、截肢30min组、截肢45min组、截肢60min组,每组6只,在相应时间点处死大鼠,取心室组织,每组心室组织采用半定量PCR(Semi-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SQ-PCR)检测KLF15 mRNA表达水平。  结果:  (1)截肢后大鼠心率增快,3min时心率最快,为403.53±8.07次/分,此后心率逐渐下降,至截肢10min后心率变化不明显,但仍高于截肢前水平;  (2)截肢后QT间期及QTc间期逐渐缩短,至截肢3min时缩短最明显,分别为0.27±0.09s和0.17±0.11s,此后QT间期及QTc间期逐渐延长,至截肢10min延长最明显,分别为0.53±0.64s和0.41±0.07s,此后QT间期及QTc间期逐渐恢复至截肢前水平;  (3)截肢后3min,大鼠心肌组织KLF15 mRNA表达最高,与内参(β-actin)灰度值比值为0.578±0.213,截肢10min组大鼠心肌组织KLF15 mRNA表达最低,与β-actin灰度值比值为0.297±0.372,此后KLF15表达量变化不明显;  (4)截肢后3min内,VA的发生率及其评分最高,分别为27.01%, 3.2±1.317;截肢后3~10min时段,VA的发生率及其评分分别为21.84%,2.2 ±0.789,截肢10分钟后VA的发生率及VA的评分未见明显变化。  结论:  (1) ATS早期,大鼠心室肌处于电生理不稳定期,QT间期及QTc间期呈早期缩短,随后逐渐延长的动态变化过程,且VA发生在ATS早期,当大鼠QT、QTc间期缩短时VA发生更为显著;  (2)ATS大鼠模型中,KLF15mRNA表达也呈早期上调,随后下调的动态变化过程。
其他文献
背景与目的: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ypoxic-ischemic brain damage,HIBD)严重威胁新生儿生命并易造成儿童永久性伤残,至今缺乏理想有效的防治办法。动物实验表明,丰富环境能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