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成为我国的基本国情。北京市从九十年代初期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之后,老龄化程度愈演愈烈,当前正处于中度老龄化阶段,预计到2020年,老龄人口数量会突破400万大关,预计2030年,北京将正式步入重度老龄化社会阶段,小至每个家庭,大到整个社会,都需高度重视养老这一问题。与此同时,伴随着社会进步和医疗水平的提升,加之原有计划生育政策将家庭结构由原来的宝塔型变成倒三角型,即由众多子女、孙子女奉养两位老人,变成了一对夫妻需奉养两位甚至四位老人的现状,这种"421"家庭模式的变化使得过去传统的家庭养老越来越不堪重负,并且会在未来十年间成为主流现象,因此机构养老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本文以福利多元理论、社会支持理论、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等相关理论为理论基础,明确养老、机构养老等基本概念。对国内外机构养老情况加以总结,为本文课题研究提供参考。以北京市为例,选取机构养老现状为研究对象,通过一系列社会科学研究方法,重点关注北京市机构养老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分析问题产生原因,借鉴国内外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相关成功经验,探索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本文研究表明:当前,北京市机构养老服务格局己初步形成,但仍然存在诸如养老机构运营呈亏损状态、资源配置不均衡、专业化服务水平有待提高、养老管理规范有待进一步加强等一定的不足和问题。本文参考英国人性化的机构养老模式、德国专业化的机构养老模式、日本的多元化养老、澳大利亚的分层机构养老的模式情况以及我国台湾地区、宁波市的机构养老经验,大致归纳为"人性化、多元化、专业化、市场化、产业化",对北京市机构养老存在问题深入研究,分析问题形成原因,指出根本原因在于传统养老观念的影响,未富先老为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更大挑战,国家应付人口老龄化的统筹规划不足;直接原因在于养老政策法规滞后,养老专业人才匮乏,专项资金支持不足,协调配合机制尚未完全形成,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机构养老服务产业力度不够等。最后,结合国外发达国家和我国香港、台湾地区的养老经验,从北京市人口老龄化现状和机构养老存在问题出发,笔者从政府推动、专业化服务模式和保障体系三个维度,提出机构养老的对策。进一步理清政府职能定位,加大政府专项资金的投入力度,广开筹资渠道,引导社会资本推动机构养老发展,统筹协调养老资源和医疗资源向郊区布局。探索形成专业化运营的社会养老服务新模式,坚持以人为本的养老理念,提供多元化优质服务,实施教育培训制度,提高人员综合素质,加强养老服务队伍的素质,完善考核管理机制,确保科学良性运营,提高从业地位和待遇,稳定养老机构服务队伍。提升专业化和职业化建设。引导全社会形成养老为老观念,广开筹资渠道,增加收入,发展志愿者组织,稳固志愿者队伍。建立健全北京市特色的养老服务政策体系,尽快建立健全养老政策与法规。力求为北京市机构养老朝着"人性化、专业化、产业化、多元化、信息化"方向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希望能对制定更加有效的机构养老服务政策有所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