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遗传性白质脑病临床表现复杂,常伴有多系统受累,诊断较为困难。近年来影像学和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为临床医生寻找病因提供了依据。本研究旨在探讨双侧颞极白质受累的神经系统遗传疾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和基因诊断结果,从而对临床上双侧颞极受累神经系统遗传病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参考。方法:筛查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神经遗传病家系,经颅脑磁共振成像筛查出13例双侧颞极白质受累神经遗传病患者。收集13例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包括发病年龄、首发症状及主要临床表现等,根据其遗传特点,绘制家系图。最终对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和基因诊断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13例双侧颞极白质受累的患者中,女性患者8例,男性患者5例,年龄跨度从19岁至57岁。上述患者来源于12个家系,其中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规律的7个家系,符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规律5个家系。其中5例诊断为伴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3例经基因检测确诊,2例为临床可疑),4例经基因检测确诊为强直性肌营养不良1型,1例尼曼-匹克病C型可能性大,1例遗传性弥漫性白质脑病合并轴索球样变,另有2例诊断尚不明确。2、5例CADASIL患者临床表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缺血性脑卒中,2例出现头痛,3例行基因检测发现NOTCH3基因杂合突变。MRI显示,2例出现不连续外囊受累,1例出现双侧额叶、顶叶及额顶叶分水岭区异常片状长T2信号;4例DM1患者临床表现为肌肉萎缩、无力,基因检测发现DMPK基因3’UTR区CTG重复次数大于50次;NPC患者临床表现为记忆力减退,肢体活动笨拙。基因检测发现NPC1基因杂合突变。颅脑除了双颞极白质及侧脑室白质长T2信号外,还可见小脑上部脑叶萎缩;HDLS患者出现双侧额叶、左侧颞叶及岛叶大片状软化灶,临床表现为进行性智力减退及运动症状,基因检测发现CSF1R杂合突变;诊断不明确的2例患者均可见广泛白质受累,并累及脑干和桥臂。结论:双侧颞极白质受累的神经系统遗传病不仅限于伴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在许多强直性肌营养不良1型患者中也可出现。此外还可见于尼曼-匹克病C型、遗传性弥漫性白质脑病合并轴索球样变等罕见的遗传性脑白质病。在临床诊断双侧颞极白质受累神经系统疾病患者时应该仔细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