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加刺大椎穴对痛痹患者夜间疼痛的改善情况进行临床对比观察,对导师在大椎穴改善痛痹夜间疼痛症状方面的临床经验进行初步的系统性整理,也为张教授“养阳育阴”法在大椎穴的临床应用方面提供一定的数据参考。方法:本课题入选病例64例,其中脱落病例4例,完成疗程治疗60例,对入选痛痹患者采用盲法治疗、随机抽取、双组组间、组内对照比较的实验设计方法,将符合中医痛痹诊断标准并伴有夜间疼痛的入选病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进行对比观察,观察组予以痹痛局部与循经选穴行针刺平补平泻法的基础上加刺大椎穴行提插泻法治疗;对照组予以痹痛局部与循经选穴行针刺平补平泻法治疗。参考目前国际通用的疼痛评估方法,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设计疼痛调查问卷表(见附录一),在治疗前、治疗第一疗程(治疗5天)的每一天、治疗第二疗程(治疗10天)后,对其进行视觉模糊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 VAS),将数据录入Excell2003中,使用spssl6.0软件,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两组数据经球形检验(Mauchly’s Test of Sphericity)结果,p<0.05,说明7次重复测量数据间存在高度的相关性。2.组内因素对比检验(Tests of Within-Subjects Efficts)结果,时间点time以及time*分组的p值均<0.01,时间因素和分组的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测量的VAS评分有随着时间变化的趋势并且时间因素的作用随着分组的不同而不同。3.组间因素的方差分析(Tests of Between-Subject Effects)结果, p<0.05,可以认为两组治疗方法对VAS评分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4.从VAS评分标准化后数据的均数变化轮廓图来看,在第一疗程记录中,治疗1次后,观察组数据明显低于对照组,从治疗2次后开始变化的幅度增大,且在第一疗程结束之前其变化幅度都是在逐日增大当中,说明观察组在第一疗程中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且疗效差距在逐日增大;在第二疗程中,两组数据的变化幅度缩小,说明两组疗效差距减小,但是观察组仍明显优于对照组。5.从观察组和对照组在相同时间点的比较,在治疗1次后p<0.05,有显著统计学差异,治疗2次后、治疗3次后、治疗4次后、治疗1疗程后、治疗2疗程后的p均<0.001,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差异。6.从观察组七组数据前后两次记录两两之间分别比较的结果看,后一次记录与前一次比较均p<0.05,提示两两之间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从对照组七组数据前后两次记录两两之间分别比较的结果看,治疗1次后与治疗前、治疗2次后与治疗1次后、治疗4次后与治疗3次后、治疗2疗程后与治疗1疗程后比较均p<0.05,有显著统计学差异;治疗3次后与治疗2次后、治疗1疗程后与治疗4次后比较均p>0.05无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张永树教授的“养阳育阴”思想指导下加刺大椎穴能够在短期内快速、大幅度的改善痛痹患者的夜间疼痛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