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渔樵意象的美学特征

来源 :内蒙古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q_m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纵观中国传统古代绘画美学史,渔樵作为古典文人高士隐逸视觉形象的主要代表符号源远流长。并常以历史人物为典范出现于绘画文学作品之中,且历久弥新。渔樵意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时代的审美精神。时至元代,渔樵意象发展最为成熟,山水画渐次脱离再现性表达,转变为借景抒情的写意表达。由于元代多民族文化融合的特点,导致元杂剧的孕育诞生和蔚成大观,渔樵意象形成雅俗共融的独特呈现。以往古典渔隐中传递出的个人与社会及群体的对立、矛盾及悲切情绪,在元代渔樵意象表达的愉悦宣泄中得以部分消解,完成了人与自然在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激烈碰撞后的一次难得的握手言和。因此,元代渔樵意象较前代呈现出更为浓厚的诗意温度和家园归属感。本文通过透析中国古典绘画美学中的渔樵意象,总结归纳出渔樵意象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历史呈现,并进一步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对古代中国山水画中渔樵意象产生的多种影响,总结了不同历史时期文人归隐的表现形式;本文收集元代山水画、元曲及民间艺术,从中钩沉出大量与渔樵相关的形象、题跋、诗句及关乎隐逸题材的杂剧曲目。结合元代民族融合的特殊社会背景、文化政策、宗教信仰、民间兴起的文人雅集活动,探析元代文人画家在此特殊背景之下呈现出的独具特色的隐逸精神,进而归纳出元代渔樵意象的三大美学特征。渔樵意象的主动愉悦性,具体分析元代绘画中渔樵意象及文人画家自觉追求超然物外的洒脱精神,是元代渔樵意象首次打破文人隐逸固态心理的表现,是文人生活艺术化的审美升华,是文学艺术作品思与境谐的活力抒发,更是中和之美价值取向的传达。渔樵意象的形式趣味性,“渔樵意象”作为中国山水画中典型的隐逸符号,也普遍存在于元代的绘画和文学作品中。元代的绘画更加注重对“诗意墨戏”的传达,笔墨“逸绝”之趣的形式表现,完成了文人画思随笔至、性追墨戏的表达,作品内容以描绘文人的风雅生活来充分传达深厚的哲学意蕴,并在艺术作品中重构一种诗意生活。元代渔樵意象的雅俗共融性是其独特的美学特征,由于元代特殊的文化语境,渔樵意象首次形成了雅俗复合且共融的独特性审美。这是中国历史发展到元代并因其特殊性而产生的结果,也是少数精英艺术家和普罗大众审美价值取向在这一特殊时代背景下实现的一次共生共栖。而元杂剧、工艺美术、民间宗教美术中的渔樵身影更是研究渔樵雅俗共融性审美特征的重要依据。笔者研究元代绘画中渔樵意象的美学特征,首先从元代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融合的特殊历史背景出发,努力探析思考元代渔樵意象深层次的美学特征。其次从中国美术史、中国古典美学史和绘画艺术学视角出发,探索元代渔樵意象美学特征的成因,更加准确的定义元代渔樵意象的美学特征,进而打破以往对于渔樵意象的程式化的认知,摒弃从单一艺术或者文学角度进行分析研究的思路,可以用更为客观准确的研究态度还原元代渔樵意象之本来面目。最后,通过对元代渔樵意象的美学特征的总结,梳理元代渔樵意象对明清艺术创作的影响以及探析渔樵意象最终消解的原因。
其他文献
查阅近10年灸法在脊髓损伤临床应用中的相关文献,综述了直接灸、间接灸、温针灸、温灸器灸、热敏灸、艾条灸、艾柱灸、隔物灸等各种灸法治疗脊髓损伤的方法及疗效。参考文献2
<正>政府审计机关不仅是政府机构的组织部份,同时也担负着促进政府提高绩效的职责,在日益倡导绩效管理的背景下,审计机关必然面临如何评价和提高自身绩效的问题。美国联邦审
目的研究不同分子量黑木耳多糖(Auricularia auricula polysaccharide,AAP)能否与顺铂形成配合物,同时研究其配合物对HeLa和LoVo细胞的抗肿瘤细胞增殖活性。方法采用"One pot
海峡两岸字形存在较大的差异,前人的研究集中于字形本身存在的差异而忽视了字体不同会导致字形产生差异。本文从笔形、笔画、部件、结构四个方面去探讨海峡两岸因宋体与楷体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体外培养的乳鼠脊髓神经元的作用。方法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融合达90%时更换培养基培养24h,收集细胞培养液即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培养
随着老龄化社会态势的加重,乡镇街道工作亟待创新观念和举措,切实推动基层信访工作适应这一不可逆转、难以改变的形势和任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同时,则应该更加关
立足于中西医结合的现状,从方法论角度,就中西医融合的时间进行了探讨。认为中西医实现真正的融合要到21世纪中后期甚至更晚才能实现,中西医结合进程中必须克服盲目乐观和渺茫论认
作为一种能依据外界的信号与要求,通过手动和自动的方式接通或者断开电路,以此来实现对电路或者非电对象进行切换、控制、保护和检测、变换以及调节的元件设备,低压电器在我
<正>靺鞨(mohe),是中国东北的一个古老民族,居住在粟末水(今松花江)与黑水(今黑龙江)一带。先秦时称为肃慎,两汉时称挹娄,南北朝时称勿吉,隋唐时称靺鞨。在南北朝时,勿吉有七
<正> 一、現代医学对慢性鼻炎及慢性鼻竇炎的記略。考鼻腔的粘膜,通过竇孔,和鼻竇的粘膜相連,故当鼻腔粘膜发炎时,傳染可能展延到鼻窦,因此多数的鼻窦炎,是随着鼻炎而起的。